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取决于治疗是否及时,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我国有近万人正受到糖尿病的威胁,由糖尿病引起的视力下降和失明发病率正与是俱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而且发病率相当高,有研究指出:25%糖尿病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90%糖尿病患者在一生中某个时间将会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前,患者俗称的“糖尿病上眼”已经成为所有失明原因的第一位。如果糖尿病能得到及时控制,有近90%糖尿病引发的视力缺失和失明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长期高血糖损伤眼睛血管
糖尿病和视力看似没有什么关系,但是长期高血糖会损伤眼睛的血管和神经系统,引起诸如糖尿病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等多种眼部病变。最终导致视力的严重损害。这其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就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取决于治疗是否及时。早期治疗效果较好,然而一旦视力明显下降,甚至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就会导致眼内出血,视网膜脱离。此时即使做了手术,也只能是使视力下降的速度放慢一些,难以使病情逆转,而且费用昂贵。
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查1次眼底
发生了糖尿病尽早进行视网膜的荣耀造影检查,确定病变的程度。如果尚在早期,最好治疗方法是激光治疗,它是利用激光凝固部分视网膜,预防出现新生血管,保存现有视力。如果病情已达晚期,玻璃体出血、机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只有采取积极手术治疗,以抢救部分残余视力,降低视力下降的速度。
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5年后应每年检查1次眼底;2型糖尿病患者从发病起,应每年检查1次眼底;如有视网膜病变,则缩短眼科随诊时间,如每半年或3个月1次。同时,要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因为血糖升高可使患者眼底血管进一步出血的可能性。另外,降低血脂也很重要。
2型糖尿病早期使用胰岛素更有利
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早期就使用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而且还可能使β细胞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缓解糖尿病病情。我国内分泌学知名学者、医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提出,刚确认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打破传统治疗模式,迟早使用胰岛素。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
我国大约有95%的糖尿病患者为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2型糖尿病发病和病情进展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缺陷,一经诊断就终身存在并且缓慢。传统的23型糖尿病治疗往往采取一种阶梯式疗法:从饮食运动到单药口服,再到联合口服,直到病情已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医生们才会使用胰岛素治疗这一“压箱手段”。
事实上,由于β细胞功能下降,口服用药往往很难长期维持血糖达标,而且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口服降糖药被证明可以改变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衰退的进程及血糖的恶化,通常在传统治疗模式中,当患者使用胰岛素时,往往已经连续十年以上处于糖尿病控制不佳的状态,增加了并发症的风险。如果能在2型糖尿病诊断早期就开始强化使用胰岛素治疗,就可以使β细胞功能更好地恢复并得到维持。胰岛素不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最后选择。
早期使用胰岛素能保持良好血糖水平
翁建设平教授会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9医院的一批内分泌专家了长期的临床实验,参加对照治疗的患者平均年龄51岁,平均守信用血糖11.2mmol/L,结果发现,早期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有97.1%血糖水平达到了正常,达标时间平均为4天,多次胰岛素注射的患者有95.5%达标,达票时间平均5.6天,而口服降糖药的患者血糖达标率为83.5%,达标时间平均9.3天,停药一年后,在单纯包含和运动治疗情况下,胰岛素治疗的效果更佳,能稳定控制血糖的患者率在51.1%,而口服降糖药的只有26.7%。
强化胰岛素治疗与口服降糖药(尤其是磺脲类药物)相比,可能通过减少刺激内源性胰岛素分泌,使“胰岛β细胞休整”,减轻残存β细胞的负担并促进其修复,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恢复β细胞功能。
江西省平糖八法科研有限公司
江西省平糖八法科研有限公司是一家推广中医药为主导中西医并重及生态方式实现慢病康复的健康服务研究中心。公司以糖尿病生态医养为中心,以国际及国内领先技术为支持,将仙境归一疗、天然氧吧疗、温汤山泉疗、有机美食疗、运动练功疗、道法禅意疗、中医中药疗、现代医学疗八法合为生态疗法。
北京好看白癜风医院呼和浩特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