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皮肤白化病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一例

本文原载于《中华眼底病杂志》年第1期

患者男,35岁。因体检发现双眼视网膜脱离1月余于年3月12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患者自幼皮肤、毛发、虹膜无色素;双眼视力差、畏光。否认外伤史、家族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数指/30cm,左眼视力0.1;双眼矫正视力均无提高。双眼眼睑皮肤及睫毛均无色素;眼球水平震颤;角膜透明,瞳孔圆,虹膜半透明;晶状体透明。双眼眼底呈橙色。右眼全视网膜脱离,左眼0~8点时钟位视网膜脱离(图1);双眼视网膜裂孔均窥不清。A型超声检查,右眼、左眼眼轴长度分别为26、28mm。诊断:(1)双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疑似);(2)双眼高度近视;(3)眼皮肤白化病。分别于年3月23日、5月11日行左眼、右眼视网膜复位手术。采用标准25G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见左眼视网膜裂孔分别位于1、2、4、6点时钟位,右眼裂孔位于8、11点时钟位。先采用眼内电凝对裂孔边缘进行标记,电凝处理后裂孔边缘呈白色外观(图2);视网膜复位后,采用视网膜冷冻替代常规激光光凝对裂孔进行封闭;最后进行硅油眼内填充。双眼均于手术后3个月行硅油取出手术。硅油取出后3个月,双眼视网膜复位良好,眼底呈橙色,透见脉络膜大血管(图3);6个月,右眼视网膜复位良好,左眼下方视网膜再次脱离。于年2月1日再次行左眼视网膜复位手术、硅油填充。年12月27日随访,右眼视网膜复位良好;左眼硅油填充,下方视网膜仍有局部脱离(图4)。

讨论

白化病相关的眼部表现及视觉症状包括畏光、视力下降、屈光不正、斜视及眼球震颤,其视觉系统具有特征性的解剖学异常,如黄斑中心凹发育不良及视神经纤维异常投射[1,2,3]。

既往少有眼皮肤白化病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报道,对于此类患者的视网膜复位手术,其操作有一些特别的方面需要引起注意。视网膜裂孔是导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必要因素,手术中定位并封闭所有裂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眼皮肤白化病患者,由于眼底黑色素缺乏,视网膜裂孔在视网膜复位之后难以辨认,因此需要在视网膜复位之前对裂孔进行标记。本例患者手术中我们采用电凝对视网膜裂孔边缘进行烧灼,有助于视网膜复位之后对裂孔进行定位。视网膜激光光凝以及冷冻是封闭视网膜裂孔的常用方法。在视网膜激光光凝作用过程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内的黑色素通过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产生视网膜粘连所需要的凝结反应,进而封闭视网膜裂孔[4];对于眼皮肤白化病患者,由于其RPE黑色素缺乏,其对光凝治疗反应较差,难以产生凝结反应而封闭裂孔;通过对眼球壁组织进行冷冻以达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RPE层的粘连[5],在色素缺乏的眼底也能产生视网膜粘连所需要的凝结反应。本例患者即采用视网膜冷冻成功封闭视网膜裂孔,视网膜复位。

本例患者眼底无色素,直接及间接检眼镜均不能准确定位裂孔,视网膜脱离范围广泛,因此我们选择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视网膜复位。手术中发现多处裂孔且部分裂孔位于下方钟点位,行硅油填充。手术后右眼视网膜复位良好;左眼在硅油取出手术后3个月时视网膜成功复位,但6个月时视网膜再次脱离。再次行视网膜复位、硅油填充手术,视网膜仍未复位。高度近视同时伴有严重眼球震颤是视网膜脱离复发的高危因素。白化病合并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成功复位难度较大。

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07-28)

(本文编辑:江影唐健)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皮肤病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qdc.com/swmtlcs/75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