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刘小伟教授
编者按:
在中国几百万人正饱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困扰,糖尿病患者眼表问题在临床上屡见不鲜,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是极大的挑战。著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专家、医院刘小伟教授接受《国际眼科时讯》的专访,详细介绍了糖尿病患者眼表损伤的机制,并分享了自己糖尿病视网膜围手术期眼表保护的管理经验,同时呼吁广大内分泌科以及眼科医生 相比于其他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或者糖尿病患者的眼表问题更加突出。刘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的角膜上皮基底膜处于亚健康状态。运用共聚焦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的神经纤维减少,糖尿病病程越长,神经纤维减少的程度越严重,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角膜知觉减退。在临床上,可以观察到糖尿病患者的角膜上皮已经损伤,但是患者的症状却不明显,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角膜知觉减退,对于这类患者,再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更加容易出现或者加重角膜的损伤,并且角膜的恢复也比较慢。但是患者的症状并不明显,所以当患者就诊时,角膜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损伤。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手术期眼表损伤及保护
首先,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角膜不健康,玻璃体切除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医生会发现,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手术视野越来越不清晰,这是因为角膜上皮水肿所造成的。有的手术医生会采取刮除角膜上皮的方法来增加手术视野的清晰度,但这种方法会造成糖尿病患者术后角膜上皮持续不愈合,时间甚至长达几个月,最终导致角膜新生血管生成。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微创手术的推进,例如23G、25G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推广,眼表的创伤减少,手术时间越来越短,以及手术医生眼表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现在很多手术医生不会采用角膜上皮刮除这一措施,从而减轻糖尿病患者术后眼表的损伤程度。其次,患者眼部术后常会采用高频率的用药来减缓手术带来的炎症反应,这势必会加重患者眼表角膜损伤,包括角膜上皮剥脱、角膜上皮持续不愈合,甚至角膜溃疡。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人工泪液的使用时机
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手术后早期,抗生素滴眼液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是常规必需用药,有些患者可能会加上散瞳滴眼液。这几种药物加起来,患者眼表基本上每小时就会接触药物的冲刷,如果加入人工泪液的运用,一方面会冲淡其他药物的药效,另一方面加重患者的负担,所以,刘教授指出,在术后早期,并不建议使用人工泪液。在手术后一周,随着眼部炎症的消退,各种药物逐渐减量,此时,建议将人工泪液作为常规用药来缓解眼表损伤,保护眼表,否则,可能会耽误眼表损伤愈合的最佳时机。对于术前存在严重眼表损伤的患者,建议术后早期使用人工泪液,并尽量减少其他药物的种类和频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人工泪液的选择
如今,临床上人工泪液的种类多种多样。在处理各种手术后的角膜损伤,尤其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的角膜损伤,玻璃酸钠是最佳的选择。因为玻璃酸钠是为眼部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之一,主要存在于玻璃体、泪腺、角膜上皮和结膜组织中,属于人体的“本己”物质,有很好的组织相容性。此外,玻璃酸钠具有良好的黏弹性,能够均匀地黏附在组织细胞表面,或填充在胶原纤维之间,使组织细胞得到良好的保护,并能保证活动界面良好的润滑。模拟黏蛋白作用的人工泪液也有其可取之处,因为手术以及术后的各种药物会损伤眼表的杯状细胞,从而黏蛋白的分泌减少,那么角膜上皮与泪膜的锚定作用减弱,角膜更容易受到损伤,在这方面,模拟黏蛋白作用的人工泪液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