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黄斑下积液(SMF)是视网膜脱离(RD)术后一种常见的黄斑区形态改变,其长时间积聚不仅使视网膜不能完全复位,而且对患者的视功能影响显著。OCT图像中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裂隙状、薄层状或泡液性暗腔。中国眼底病论坛暨国际视网膜研讨会上,医院眼科万光明教授分享了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下积液的相关信息。
流行病学
研究表明,术前RD累及黄斑的患者术后SMF的发生率高于未累及黄斑者,分别为47%-%和27%-50%,术前伴有黄斑区脱离会增加术后SMF的发生率。巩膜扣带术后SMF的发病率高于玻璃体切除术。年轻人术后更容易发生SMF且持续时间更长,下方裂孔较上方裂孔更容易出现SMF。而术后观察的时间点不同,视网膜脱离术后SMF的发生率也不完全一致。
机制
有研究者推测,SMF与术中放出的或者术后吸收的视网膜下液可能是两种成分、性质不同的物质。手术中放液只能放在其中较稀薄的部分,而粘稠的部分却被遗留在视网膜下,这部分难以吸收的液体逐渐向黄斑聚集,形成SMF。相关机制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RPE功能障碍、血视网膜屏障受损、炎症渗出等。
影响因素
SMF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包括视网膜脱离时间、手术方式、裂孔位置、高度近视等。而脱离范围、裂孔大小、数目与SMF的形成无明显关系。SMF大多数可自行吸收,也可持续超过一年。手术方式、视网膜脱离的时间、年龄及SMF高度均可影响SMF吸收速度。
预后
有研究显示,SMF未吸收时对视力恢复有影响,吸收后视力缓慢提高,提示SMF会延缓视力恢复的进程。而SMF是否会影响最终视力目前尚有争议,长时间的SMF影响黄斑区光感受器细胞与色素上皮层正常连接结构的形成,增加了光感受器特别是椭圆体区损伤的几率。但有研究显示术后残余的少量SMF并不影响视力的提高,可能在这个间距上已经可以进行物质代谢和转运。
治疗
选择性激光治疗、玻璃体内注气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环氧合酶-2抑制剂及术中引流联合视网膜下碱性盐溶液灌洗等均为SMF治疗的有效方法。
总结
会议上万光明教授详细分析了RD术后SMF的相关信息,提示我们SMF是RD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众多,应重视和预防RD术后SMF的发生。
MCC批号LUC有效期-02-24,过期资料,视同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