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东才三岁脾气就已经很大了,常大喊大叫,挥拳踢脚,跟小伙伴玩的时候一言不合就用力推人、打人。
这些暴力的背后,是否藏有家庭养育的一些问题?面对小宝宝的这些暴力行为,作为家长,又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内心焦虑与不安等负性情绪积压
1
内心焦虑与不安等负性情绪积压 孩子不懂如何更好地去疏导内心积压的负性情绪,又得不到家长及时的帮助时,便会演变为暴力行为,如打人、砸玩具等。
家长要及时察觉孩子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并给予适当的情绪安抚。
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
2
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 宝宝表达能力差,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就采用如推人、打人等方式。
家长需要正确地引导孩子,告诉他要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通过暴力引起别人的注意,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交际能力。
错误地认为这是一种好的行为
3
宝宝一开始打人可能只是无意识的行为,如果家长没有及时纠正,默许孩子的这种行为,或者反而对孩子的这种行为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如对宝宝的打人行为嬉笑等,会传递一种错误的信号:“这种打人的行为爸爸妈妈是容许的”、“这种打人的行为会让爸爸妈妈开心”,结果孩子就养成了打人的坏习惯。
面对宝宝的无意识的暴力行为,家长从开始就应摆正立场:制止,并明确地告诉他打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爸爸妈妈是很不喜欢的!
家长过分宠溺
4
有些家长太过宠溺孩子,在孩子得不到满足大喊大叫或乱砸东西时,马上无原则地满足,以期让他能马上终止这种吵闹。殊不知,孩子在屡试不爽之后,觉得这招极好用,于是每次在得不到满足时使出这个“大招”。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父母要有原则,面对宝宝想用暴力行为得到自己要的东西时,不能一味妥协让他轻易就得到。
家长的榜样作用
5
幼儿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暴力”宝宝的背后,可能藏着一个“暴力”的家庭。“暴力”宝宝的家长,平时在家可能常常打骂孩子,这种暴力的教育方式,无形中给宝宝传达了一种错误的认识:“通过暴力可以解决问题”,于是,孩子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便采取了暴力的手段。
所以,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宝宝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电视、电影、游戏等不良示范作用
6
随着网络发达、电子产品普及,很多幼儿已经可以很熟练地操作各种电子产品,但是他们年龄小,不懂如何鉴别好坏,如果家长不给予一定的引导,孩子接触太多暴力元素而成为“暴力狂”。
所以幼儿在接触电子产品娱乐时,家长要在旁边做一些引导,不要让孩子接触太多不良的暴力信息。
文/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主任医师朱冬生
图/源自网络
推荐文章:青光眼患者,有这三类特性的食物可以多吃点眼睛出现这些情况,要小心视网膜脱离!眼睛也会过敏?眼睛奇痒要当心青光眼术后千万不要大补,否则易致手术失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