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当初接诊的医师对艾医师说,“您的眼底有问题,又多年高度近视,以您现在的年龄视网膜脱离的风险比普通人高,手术还会继续提高风险。您看咱先把眼底修补好再做下一步打算,还是接受风险直接把手术做了?”艾医师会如何选择呢?感觉整医院方面一开始就没有给出最合适病人的方案。
甚至有专业眼科医生说:三焦点人工晶体,慎用!
下面是转自微博的一篇很好的科普文章,值得大家了解学习:
关于艾芬医生和爱尔眼科的事情,我从医学旁观者的角度说一些我个人的想法。临床上一些医疗纠纷,不在于如何预防和处置手术之后的并发症,而是这个手术本身有没有必要做的问题。之所以谈这个,是因为半年前我也遇到了一位和艾芬有类似遭遇的患者。患者是某上市公司的老总(下面就用老李代替)。老李去年七月份做了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后出现了夜视能力下降以及严重的眩光(下图一是家属发的)。严重到什么程度?他在室外就必须戴墨镜,基本看不了手机屏幕。
老李最初为啥做这个手术,因为他有近视,另外快五十岁了又出现了老花,然后有熟人介绍说A医院有好的办法,老李就去问了(为了防止有人说我是在故意抹黑/医院/医生,医院和医生都只会用代号)。A医院,强烈推荐老李去做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告诉他做完手术之后看远看近都没问题。老李的术前检查都在A医院做的,但他的主治医生是来自B医院(医院)的一名教授,教授跑到A医院给他做手术,A医院只告诉他这个手术很安全,而这个B教授平时也很忙,术前他和B教授基本没有沟通过。结果做完手术之后,老李的视力大不如前。原本只是近视加上老花的问题,一副眼镜就能解决的事儿,结果做完手术之后四处求医。老李后来又在上海和北京找了C医院和D医院,也医院医院,老李一直在问可否再做一个手术补救一下,比如把植入的人工晶体换成别的品牌的(他一直认为是这个人工晶体的问题)。然而医生告诉他,他的术前检查其实是没有问题,这个手术做得也符合规范,他这种属于术后的并发症,只不过比较严重罢了,现在没有必要再做别的手术。后来老李又找了广州的E医院,E医院的医生恰好以前是B医院出来的。E医生跟老李沟通了很长时间,终于让老李明白,他这个情况再做别的治疗都没有什么帮助。那么老李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跟E医生聊了聊,也查了国内外的一些论文,大概搞清楚了情况。首先,他这个手术其实就没有必要做。
简单说一下我们的眼球结构(上图2),光通过眼球里面各种组织一系列折射后聚焦在视网膜(retina)上,如果没有正确聚焦就会出现近视/远视。在光学通路上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组织,一个是前面的角膜(cornea),还有一个是中间的晶状体(lens)。大家平时听说过的激光手术(LASIK),就是相当于把一副近视镜直接刻在角膜上。而所谓的白内障,就是晶状体这个地方出现了浑浊,影响到视网膜的成像,解决办法就是用人工晶状体(或叫人工晶体)换掉原本的晶状体。但是传统白内障手术置换的人工晶体有一个问题,它只有一个焦点,术后要么看近(阅读距离)要么看远(5米以外),不能兼顾,老李还需要通过另外配镜进行矫正。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了双焦点人工晶体,可以兼顾远近,但是对于看中距离的东西还是有缺陷。因此后来又出了三焦点人工晶体,国内比较多的是蔡司和爱尔康,像爱尔康的焦点设计为40cm的近距离焦点、60cm80cm的中距离焦点和远距离焦点(爱尔康的其实相当于四焦点,多了个80cm,但是光能利用率分布会有下降)。人工晶体植入本身非常成熟了,白内障手术在技术熟练的医生手里十分钟可以做完,三焦点人工晶体本身也是很安全的,甚至已经对视力要求很高的一些职业也可以做,比如空军飞行员(下图3)。
然而,回到老李的情况,老李本身并没有白内障,他只是近视+老花,完全没有必要替换到自身的晶状体,他通过配一副多焦点的眼镜就能解决问题。而A医院在某些因素的驱动下让他接受了这个手术,这是整个事件问题的核心。所以整个事件最大的责任方在于A医院,当然B医生也需要承担一些责任,无论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没有与患者术前进行充分沟通告知利弊,主治医生责无旁贷。
其次,E医生也解释了术后眩光的问题,实际上三焦点的术后眩光比单焦点更多一些,大概有10%~15%的患者在植入之后3个月仍有眩光(图4)。另外植入三焦点人工晶体后,由于这个人工晶体相当于把三个不同焦点的画面同时传入大脑,这和我们以往的视觉体验有很大不同,大脑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长短因人而异,短的可能一两周到一个月,长的甚至要半年以上时间。而以上情况,是A医院在术前从未告知老李的。如果老李在手术之前充分知晓了利弊,我想他可能会更慎重一些。手术花费的小十万块钱对于一名上市公司老总来说如九牛一毛,但这个没必要的手术所带来的伤害却是长久的。不要说老李自身医学知识不足,才去做了这个手术。医学的专业门槛很高,隔行如隔山,不仅仅是老李,医院的主任级医师,都不可能以在眼科手术之前了解清楚所有的情况。艾芬术前未进行眼底详细检查,医院反映视力模糊但未引起重视,错过补救机会。一名优秀医生的人生,从此可能被改写。
医疗的风险和受益是个永恒的话题,任何治疗都不可能没有风险,但医生有责任和义务详细告知。我们在入学时候教授反复强调过一句话——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八个字,要时刻谨记。
声明:文章内容和图片来源于庄时利和微博,好文章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