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改革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推动着中国医学的进步。《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策划《中国医学进步40年》特刊,透过一个个重要时刻的记录、一位位医学大师的讲述和一项项医学突破的回顾,展现中国医学发展带给世界的惊喜!
玻璃体手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40几个年头。从最开始的17G、20G到微创时代的23G、25G+、27G+玻璃体切割机(玻切机),从气体、硅油等眼内填充物到软器械重水的应用,以及眼内照明设备、手术显微镜、手术小器械等的推陈出新,玻璃体手术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眼科手术科技创新的历史。
玻璃体手术国际大事记
年
卡斯纳(Kasner)首次用“open-sky”方法成功切除1例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患者的玻璃体。这一方法最初被用于眼穿通伤的玻璃体脱出,以后用于白内障手术的玻璃体脱出和眼前段手术的并发症。由于“open-sky”的手术方法必须摘除晶体,同时可能造成角膜损伤等问题,该方法被采用的时间很短。
年
马西姆(Machemer)设计了一台17G玻切刀头(直径1.42mm,巩膜切口2.3mm)的多功能玻璃体注吸切除器(VISC),首次报告了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手术(PPV)。之后,他又进行了一系列手术器械的改进,大大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改善了手术的效果,治疗了一些曾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眼病。
年
奥梅里(O’Malley)和海茨(Heitz)设计了较细小的20G玻切刀头(巩膜切口0.89mm),这种损伤较小的三通道20G玻璃体切割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70年代
眼内替代物不断被引入玻璃体手术中,各种不同半衰期的膨胀气体,首先是六氟化硫(SF6),继而是不同的全氟碳化合物(perfluorocarbon)气体,例如全氟乙烷(C2F6)、全氟丙烷(C3F8)等。
年
齐沃诺维克(Zivojnovic)将硅油引入玻璃体手术中,作为长效填充物,以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年
张(StanleyChang)首先将全氟化碳液体(PFCL,重水)中的全氟萘烷和过氟三丁烷用于人眼玻璃体手术,利用其比水重的特性压平视网膜,排出视网膜下液,然后与气体和硅油交换排出眼外。目前常用的PFCL是全氟辛烷和全氟萘烷。PFCL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减少了视网膜皱襞的发生、裂孔瓣的后翻,并缩短了手术时间,成为玻璃体手术中重要的液体工具。
年
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的程(JohnChen)采用经巩膜自闭式隧道切口进行玻璃体切割术,是减少手术损伤和缩短手术时间的一种探索,这种方法能避免插入和拔除巩膜塞,防止眼内灌注液体外流或气体逸出,维持眼压,取出器械后手术巩膜切口自闭合,不需要缝合,结膜切口可以通过烧灼的方法封闭。这种方法被很多学者采用,并进行了改进,但手术时仍需要做巩膜表层组织的切开,损伤仍较大,操作也比较费时,没有达到真正的微创化。
年
美国加州大学杜西尼(Doheny)眼科研究所的德胡安(deJuanE)和藤井(Fujii)首次报告了25G(巩膜切口0.51mm)经结膜免缝合玻璃体切除手术,开创了玻璃体手术的微创时代。
年
艾卡特(Eckardt)改进了25G系统,在保留25G玻切系统的切口小、免缝合优点的同时,传承了20G手术器械的硬度,推出23G(巩膜切口0.64mm)玻切手术系统。
年
日本学者大岛(Oshima)推出27G玻璃体切割系统。27G玻璃体切割系统切口更小(巩膜切口0.4mm),切割速率更高,有更好的照明度及流量。
玻切大师谈他们眼中的玻璃体手术发展历程
医院马志中教授:
玻璃体手术发展史,有趣,有血有泪,有快乐,有成就
马志中教授
马教授首先谈到,玻璃体手术是在世界显微手术风起云涌的萌芽当中兴起,并随着手术显微镜在眼科的应用而不断发展的。年9月21日,奥比斯(Orbis)医院首次访华,给中国眼科界带来了极大冲击,并真正将玻璃体手术引入中国。
马教授指出,中国的玻璃体手术发展史必须记住一个人——何志平。他从美国回到香港后,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眼科人才,医院做示教手术,推动了玻璃体手术在中国的开展。
作为中国第一代玻璃体手术医生之一,马教授特别提到,王文吉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高汝龙教授,黎晓新教授,医院董方田教授,以及医院张卯年教授,对玻璃体手术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中国民族玻璃体手术工业也在缓慢发展中。-年,浙江大医院的姜杰凯教授研发了一个18G玻璃体切割器,但因其比较笨重,并未在临床应用。年,医院王梅英主任研发了一台玻切机并申请专利,医院曾经普及应用过。
马教授认为,玻璃体手术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①-年,单纯玻璃体切除;②年,普及自动气液交换;③上世纪90年代初,应用气体和硅油作为眼内填充物;④年,引入重水;⑤年以后,引入微创玻璃体手术。
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医院颜华教授:
技术的进步,让手术安全性不断提高
颜华教授
颜教授首先回顾了玻璃体手术40余年发展历程,从17G、20G玻切头到微创时代的23G、25G+、27G+,玻切头越来越细,切割频率越来越高。技术的进步,让手术安全性不断提高。
除了玻切头直径和切割频率外,近年来玻璃体手术器械方面的进步,还体现在如下方面:①线性玻切,术者可以根据术中情况随时调整负压和切割频率;②术中照明的进步,利用广角照明和不同颜色的光线减少对视网膜的光损伤;带灌注的照明以及吊顶灯的应用等。
对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益处,颜教授谈到,有了23G、25G,在做眼外伤手术特别是复杂的视网膜病变时,高速玻切加上低负压,减少了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出现几率,特别是降低了牵拉周边部视网膜的几率;在处理视网膜表面病变时更彻底;减少了术中出入眼内的次数;自动注、排硅油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关于微创玻璃体手术在眼外伤领域的应用,颜教授介绍,玻切技术不仅用于后段复杂眼外伤,还可用于一些复杂前节眼外伤,其主要用途包括:眼内异物取出,感染性外伤,感染性眼内炎,外伤所致复杂视网膜脱离,无光感眼,前后节联合手术,角膜血染、角膜混浊,临时人工角膜应用,睫状体脱离,以及虹膜修复等。在脉络膜损伤方面,微创也体现了一些优势,包括脉络膜缝合等。
谈到未来,颜教授认为,在眼外伤领域,主要是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例如,脉络膜损伤的修复,外伤造成的顽固性低眼压,眼前后节交界部位损伤,以及导致很多眼外伤修复失败的PVR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结合器械进步、药物研发以及眼内植入物研究等。
参考文献
1、陶海等,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现状,《中华眼底病杂志》,年5月第20卷第3期,-。
2、李杰等,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发展及应用,《国际眼科杂志》,6,16(8):-。
3、ShaheedaMohamedetal,ReviewofSmallGaugeVitrectomy:ProgressandInnovations,JOphthalmol.7:.
(本文由李妍根据对马志中、颜华教授采访和参考文献整理)
版权归中国医学论坛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刊载于《中国医学论坛报》7月12日出版的《中国医学进步40年》版特刊。获取特刊珍藏版请识别以下小程序码进入中国医学论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