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大家认识一下:黄斑裂孔
黄斑裂孔是指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的组织缺损,严重损害患者的中心视力。常发生于50岁以上的健康女性(平均65岁,女:男=2:1)。该病起病隐匿,常在另一只眼被遮盖时才被发现。患者常主诉视物模糊、中心暗点、视物变形。
一、
疾病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1)特发性黄斑裂孔
(2)外伤性黄斑裂孔
(3)高度近视黄斑裂孔
(4)继发性黄斑裂孔
根据黄斑裂孔的形态
(1)全层黄斑裂孔
(2)板层黄斑裂孔
二、
临床表现
根据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眼底表现,Gass将其分为四期:
I期:起病初期,黄斑中央凹前玻璃体皮质自发收缩,引起视网膜表面切线方向牵引,导致中央小凹脱离,眼底中央凹反光消失,中央凹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表面出现黄色小点(~μm),此时为Ia期;中央凹前玻璃体皮质进一步收缩,黄斑中央凹脱离,RPE表面出现黄色环(~μm),此时为1b期。Ia与1b期均不伴有玻璃体与黄斑中央凹的分离,亦未出现“真正的”全层黄斑孔,临床上称为先兆黄斑孔(impendingmacularhole),视力轻度下降至0.3~0.8,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显示黄斑中央凹轻微的高荧光。
II期:起病数日~数月后,玻璃体切线方向进一步牵拉,在中央小凹边缘形成黄斑裂孔,逐渐扩大,由新月形发展至马蹄形,最后形成圆形裂孔,常伴有盖膜。少数情况下,黄斑孔于中央凹中央开始形成,逐渐扩大后变为无盖孔。最近研究发现,在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过程中并没有视网膜中央凹组织丧失,所谓的“裂孔前盖膜”是浓缩的玻璃体后皮质。黄斑裂孔周围可见视网膜下液边缘,裂孔处有黄色玻璃膜疣状沉着物,视力下降至0.1~0.6。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呈中度高荧光。
III期:以上病变经2~6个月后,由于视网膜组织收缩,黄斑裂孔扩大至~μm,伴或不伴有盖膜,此时为III期黄斑孔。可见黄色玻璃膜疣状沉着物与视网膜下液边缘,中央小凹周围囊样改变,视力下降至0.02~0.5。
IV期:表现为玻璃体与黄斑的分离,早期表现为黄斑孔盖膜前移位,晚期表现为玻璃体与黄斑、视神经乳头的完全分离,此时为4期黄斑孔。
三、
疾病治疗
手术方法及进展
传统手术技术为标准三切口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行人工玻璃体后脱离,次全
切除玻璃体,剥离黄斑前膜或黄斑区视网膜内界膜,或辅以生物制剂封闭黄斑孔。用20%~25%的SF6气体行膨胀气体/空气交换。术毕,患者俯卧位约14天后,玻璃体腔内气体吸收,恢复正常体位。
(1)微切口玻璃体手术
2年,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问世。3年,23G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被用于玻璃体手术。目前,这两种玻璃体切割设备已被应用于特发性黄斑孔手术中。国内赵明威等提出采用20G手法小切口玻璃体手术也取得良好效果并降低了手术成本。
(2)内界膜染色技术
内界膜剥除多使用内界膜染色技术,染色剂有台盼蓝(trypanblue),亮蓝G(brilliantblueG,BBG),溴酚蓝(bromphenolblue,BPB),芝加哥蓝(Chicagoblue,CB),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TA)以及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n,ICG)等。曲安奈德不能使内界膜着色,但可以使其变得容易辨认。
谢谢大家的观看
LIFEISLIKEAJOURNEY///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