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宗明教授取出中心凹视网膜下重水,竟如此

编者按:过氟化碳液体,又称重水,以其独特的理化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但其长期在眼内存留会对眼组织产生毒性反应,因此需在术后将其完全取出。临床中玻切术后视网膜下残留重水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患者视力,其中以中心凹视网膜下重水残留最为棘手。医院、医院、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的宋宗明教授设计了一个简单取出中心凹视网膜下重水的方法,与大家一道分享。

重水的特点及应用

重水又称过氟化碳液体(Perfluorocarbonliquids,PFCL),是烃类中的碳原子被氟原子所取代的一类化合物。由于碳氟链的稳定性,氟的较高原子量和分子间的低吸引力,饱和的重水大多无色,无毒,对化学和热的稳定性高。4碳以下的过氮化碳室温下是气体,商业中用做制冷剂和绝缘剂,其中C3F8为眼科常用的眼内填充气体;5碳的过氟戊烷沸点30℃,室温下是液体,体温下是气体;6碳以上在室温及体温下均为液体。他们以其独特的理化特性,被广泛应用于PPV治疗视网膜脱离手术。

重水残留的危害

重水残留有哪些危害?宋教授介绍,短期内(2周)的重水残留通常不会引起并发症。当大量重水长期残留眼内,可出现重水分散,导致“鱼卵”现象形成,还会出现“重硅油”现象,甚至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产生毒性反应。若发生前房内重水残留,则会导致眼内压升高,同时重水接触角膜,可发生角膜毒性、内皮细胞损伤、基质水肿、血管翳形成等。此外,重水还可以发生异位,玻璃体腔、眼眶、颅内、椎管等部位都是重水异位的好发部位。

重水残留的处理

对于重水残留的处理,宋教授给出了如下的解决方案。少量周边部视网膜下重水残留,可以不做处理。一般的重水残留,可取油时一同取出,通常选用32-42G针头进行操作。中心凹下重水可先作视网膜脱离,移动重水滴至黄斑边缘,再通过人造视网膜孔内引流;也可作大范围视网膜脱离,直视下吸出。下图为常规视网膜下重水的取出。

重水吸出新策略

这类常规手术存在诸多缺点,例如操作复杂、黄斑区视网膜损伤、需要特殊器械、中心凹部位操作极为困难、需制作较大范围视网膜脱离、细针无法消毒等等。因此需要探索新的重水取出方法,特别是针对中心凹视网膜下重水的取出。宋教授针对这一难题,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方法,即使用23G笛针直接吸出中心凹下重水,围绕以下两个病例进行阐述。

病例一

70岁男性,右眼RR,行右眼23G玻璃体切割+剥膜+激光+冷凝+重水+视网膜复位+硅油填充术,术后给予抗炎、抗感染治疗。出院查体:右眼视力0.02,眼压10.6mmHg,视网膜平伏。术后5个月复查,发现中心凹下重水残留,如图所示:

遂行硅油取出+视网膜下重水取出+液气交换,具体操作细节见如下视频:术后复查可见残留重水已全部吸除,视网膜平伏,如下图所示:

病例二

59岁女性,主诉:右眼逐渐视物模糊20余天,加重3天。查体:视力:OD:0.06,矫正不提高;OS:光感,光定位不准确。行右眼玻切手术,术后第二天右眼视力:0.05,眼压:16.7mmHg。术后OCT检查发现中心凹下重水残留,如下图所示:遂行视网膜下重水取出,术后11天可见残留重水已基本吸除,视网膜结构完整,如下图所示:

小结

宋教授指出,23G笛针直接吸出中心凹下重水,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剥除ILM不一定有助于取出重水,但可能有助于预防术后黄斑裂孔形成。新方法更为简单,不需要特殊器械,也不需做大的医源孔,值得广泛推广。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qdc.com/swmtlcs/136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