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效果分析
2
、nm激光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比较
3
玻璃体腔注射Conbercept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疗效研究
4
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直径变化分析
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采用雷珠单抗药物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04/-06我院收治的42例72眼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激光光凝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黄斑水肿消退情况、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及视力提高情况。结果:观察组黄斑水肿治疗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黄斑水肿治疗总有效率为78%,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58±85.26μm,对照组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61±83.37μm,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mo后,观察组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85±43.7μm,对照组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85±46.97μm;治疗6mo后,观察组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58±25.67μm,对照组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85±36.48μm,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力提高率为78%,对照组视力提高率为50%,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采用抗VEGF药物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来源:国际眼科杂志年4期
、nm激光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观察、nm波长激光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临床确诊的重度NPDR患者23例41只眼纳入研究.根据接受治疗的激光波长,随机数字表法将患眼分为nm组和nm组,分别为11例20只眼和12例21只眼.分别使用、nm激光单点模式行PRP.记录两组激光功率、光斑点数、能量密度.治疗后1d,1、3、6、12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散瞳后间接检眼镜、视野、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治疗后BCVA、30°~60°环形范围内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F-ERGa、b波振幅、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治疗后6个月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观察患眼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变化情况.以BCVA提高或不变为治疗有效.结果两组患眼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5.0%、23.8%;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43,P<0.05).两组患眼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及F-ERGa、b波振幅治疗后1d均较治疗前1d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68、7.57、4.52,P<0.05);3、6、12个月,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t=2.41、3.48、1.23)及F-ERGa、b波振幅(a波:t=5.82、4.45、7.83;b波:t=5.40、3.23、4.67)提高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眼均未出现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nm组、nm组平均激光功率分别为(.25±54.65)、(.43±35.61)mW;平均激光光斑点数分别为(.95±.09)、(.05±.69)点;平均能量密度分别为(7.60±1.30)、(7.60±3.00)mW×ms/μm2.两组激光功率(t=1.35)、光斑点数(t=2.85)、能量密度(t=1.9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nm波长激光比较,nm波长激光治疗有效率高,视功能损伤程度较小.
来源:中华眼底病杂志年2期
玻璃体腔注射Conbercept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康柏西普(Conbercept)联合视网膜光凝与单纯玻璃体腔注射Conbercept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疗效分析.
方法前瞻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年11月至年10月医院眼科就诊的48例(50只眼)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玻璃体腔注射Conbercept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组和单纯注药组,对比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厚度(CMT)变化结果及注药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1个月BCVA,分别提高(8.26±17.32)与(8.05±18.48)字符,治疗后第6个月BCVA,分别提高(10.41±15.95)与(9.37±19.49)字符,治疗后1个月CMT分别降低为(.26±.32)和(.05±.45)μm,治疗后6个月CMT分别降低为(.41±.62)和(.37±.63)μm,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第1个月和治疗后第6个月BCVA均比治疗前提高,CMT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为保持BCVA的提高和CMT的稳定,单纯组需要更多注药次数.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Conbercept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与单纯玻璃体腔注射Conbercept对糖尿病黄斑水肿均有较好疗效,联合激光治疗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减少玻璃体腔注药次数.
来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年7期
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直径变化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年1至3月在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例,按有无DR将患者分为无DR(NDR)组(85例)与DR组(70例).睫状肌麻痹后彩色眼底照相,测量距离视乳头中心1.0~1.5PD范围的血管直径,分析视网膜动脉直径、静脉直径与高血压、糖尿病病程、DR分期的相关关系.两组患者的视网膜静脉直径及视网膜动脉直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分别检测视网膜动、静脉直径与年龄、DR分期、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的相关性.分别以视网膜动、静脉直径为因变量,以DR分期、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胰岛素使用时间、年龄为自变量,使用步进法,进行多重线性回归.结果DR组与NDR组视网膜静脉直径分别为(90.37±7.95)和(83.45±7.8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P=0.).视网膜静脉直径分别与DR分期和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r=0.,0.;P=0.,0.).DR分期(b=2.,P=0.)与视网膜静脉直径存在线性关系(R2=0.,F=25.).回归方程为:视网膜静脉直径=84.+2.×DR分期.DR组与NDR组视网膜动脉直径分别为(48.23±7.08)和(53.53±6.2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P=0.).视网膜动脉直径分别与DR分期、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病程呈负相关(r=-0.,-0.,-0.;P=0.,0.,0.).DR分期(b=-2.,P=0.)和年龄(b=-0.,P=0.)与视网膜动脉直径存在线性关系(R2=0.,F=31.).回归方程为:视网膜动脉直径=64.-2.×DR分期-0.×年龄.
结论糖尿病患者随DR加重,视网膜静脉直径增大,视网膜动脉直径减小.糖尿病、高血压病程与视网膜动脉、静脉直径并不相关.
来源:中华眼科杂志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