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ioOCT量化2.0探索之路(中)」
春城拾光,眼科新技术高峰论坛
第二单元
AngioOCT量化2.0探索之路(中)
AngioOCT的发明使眼科疾病的诊断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随着AngioOCT2.0量化技术不断更新,这种安全无创的血流成像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在临床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与此同时,临床医生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了许多眼病的AngioOCT特征性表现,使疾病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本单医院的汪东生教授、医院的崔治华教授、医院王禹教授、中国医院的孔珺教授等知名专家就眼科医生用OCT,RPE异常的OCT表现,OCTA对NPDR的黄斑中心凹的量化观察,OCTA带给眼科医生的新思考等议题展开了演讲。本单元由哈尔滨医院的韩清教授、长医院医院的鞠援教授和医院的孙雅彬教授担任主持。
01
OCT检查、结构与血流
——汪东生教授
OCT应用于眼科已近30年,经过数次的软件硬件更新,功能已经非常强大。大家对于各种眼病的OCT典型表现都已经非常熟悉,但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病例往往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遇到非典型OCT表现时许多医师往往不能分辨。汪教授向参会医生详细介绍了RP、CSC、CNV,以及玻璃体后界膜与黄斑疾病的不同时期OCT表现,不仅让参会医生了解了上述几种疾病的非典型OCT表现,同时加深了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和特征的理解。
1.视网膜色素变性(RP):早期主要表现为自周边开始的视锥视杆细胞萎缩,此时黄斑中心未见异常。而随着疾病进展,萎缩逐渐向黄斑中心发展,黄斑中心未受累区域逐渐变小。之后黄斑会出现囊样水肿,且水肿随着病程进展不断加重。晚期黄斑中心视网膜萎缩。还应注意RP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并发症,如机化膜和牵拉。
2.CSC:疾病早期会有局限性的PED,有时也会出现神经上皮的脱离。随着疾病进展,PED可以与神经上皮脱离共存,脱离范围很高很大时会出现泡脱。随着疾病的好转,视网膜下液逐渐吸收,色素上皮脱离范围局限,视锥视杆细胞、色素上皮层有轻度萎缩表现。应注意反复发作的中浆,其视网膜下渗出物比较粘稠,OCT所见的视网膜下液反光增强,要学会识别。
3.玻璃体后界膜与黄斑关系疾病。后界膜牵拉黄斑起初会造成黄斑轻微的水肿或劈裂,继续牵拉可形成劈裂,有些患者不仅劈裂还可形成全层裂孔。有些病例因上方后界膜的持续牵拉造成黄斑劈裂、板层脱离和神经上皮脱离。还有一部分患者后界膜与黄斑脱离并撕掉小片黄斑组织,眼底镜下可在黄斑部见到小的切迹。黄斑裂孔手术后裂孔会闭合,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视细胞同时出现萎缩、变薄。
4.CNV:起源于脉络膜的CNV,早期可见新生血管突破色素上皮层,但尚未突破神经上皮层。疾病进展到典型时期,可见突破色素上皮的团状反光,进而出现囊样水肿、出血、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的脱离。新生血管出血较多时会使脱离范围增加、渗出明显时脱离范围也会更广。经过治疗后,有些患者的新生血管会出现部分萎缩、纤维化改变,之前渗漏的液体和出血逐渐吸收。在治疗过程中会有一些特征性的改变,比如在治疗后1天-1周脉络膜新生血管范围明显变小、渗出减少。但通常在注射后4周~6周复发。
02
RPE异常的OCT表现
——崔治华教授
RPE具有双向泵功能,一方面将营养成分泵入视细胞,另一方面向下泵出代谢废物到脉络膜,在黄斑区这种泵的功能比较强。另外RPE的紧密连接形成外屏障,防止液体从细胞间隙漏入视网膜。当内屏障破坏时神经上皮有水分积聚,形成囊样改变,外屏障破坏会出现神经上皮下的液体积聚,而外界膜破坏时神经上皮外的液体会可以进入到神经上皮内形成囊样水肿。
RPE本身及其前、后相邻组织的病变都会引起RPE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崔教授以RAP、BEST病、Stargardt病、视锥细胞营养不良、黄斑图形营养不良、RP、脉络膜增厚谱系疾病、自身免疫及炎性疾病、玻璃膜疣、CNV、各种类型的PED等疾病为例讲解了RPE异常的OCT表现,并分享了他的读图顺序和思路:按照RPE自身、RPE外组织(脉络膜)和RPE内结构(神经上皮层)的解剖顺序依次读图,看各层组织结构是否完整,应注意临床上脉络膜疾病相对较多,要对其层次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