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种葡萄膜病的详细介绍及诊疗规范

虹膜睫状体炎

一、定义

虹膜和睫状体的血液供给同为虹膜大环,两者常同时发炎,称为虹膜睫状体炎(iridocyclitis),又称前葡萄膜炎。多发生于青壮年,常反复发作。

二、临床表现

⑴疼痛、畏光、流泪,常有睫状区压痛,畏光剧烈时可有眼睑痉挛及视力减退。

⑵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

⑶房水闪光用裂隙灯检查房水时,见光束增强、成灰白色混浊,称Tyndall现象,严重者前房内形成絮状渗出物或前房积脓。

⑷角膜后沉着物(KP)房水内大量炎性细胞或纤维素随房水的对流及温差的影响沉积至角膜内皮面上,我在角膜下方排成基底向下的三角形角膜后沉着物。早期呈灰白色小点状或白色羊脂状小团,后期呈棕灰色。

⑸虹膜改变虹膜因水肿充血而色泽晦暗、纹理不清,出现虹膜结节、房角粘连。

⑹瞳孔改变受炎症刺激,瞳孔括约肌痉挛,故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如未及时散瞳可发生虹膜后粘连,部分后粘连散瞳后形成梅花状瞳孔。全后粘连形成瞳孔闭锁。瞳孔区为纤维素性渗出膜覆盖则为瞳孔膜闭。瞳孔闭锁和瞳孔膜闭导致前后房交通受阻,房水滞留后房。后房压力升高,推虹膜向前,引起虹膜膨胀,并发生继发性青光眼。

⑺其他晶状体前囊可见色素及炎性渗出物附着,玻璃体可有微尘状混浊。偶见黄斑囊样水肿。

三、诊断

⑴有睫状充血、角膜后沉着物、房水闪光、瞳孔缩小、虹膜后粘连、睫状区压痛者即可诊断为虹膜睫状体炎。

⑵病程在6周以内者为急性,超过6周为慢性。

⑶如无房水闪光和角膜后沉着物,仅有虹膜后粘连,诊断为陈旧性虹膜睫状体炎。

四、推荐检查

⑴血常规,血沉,HLA-B27分型

⑵怀疑病原体感染,应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查。

五、治疗

⑴散瞳这是关键的首选措施,常用1%阿托品眼药水或眼膏,急性期每日2-3次。如瞳孔仍放不大可选用1%阿托品溶液、4%可卡因溶液、0.1%肾上腺素溶液等量混合液0.3ml球结膜下注射(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者忌用)。

⑵皮质类固醇轻症者可用0.5%可的松或者0.%地塞米松眼药水每2小时一次;泼尼松龙12.5mg球结膜下注射。重症者可加用全身治疗,口服泼尼松30-50mg,每早顿服,病情缓解后减量,7天停药。如伴有后部葡萄膜炎,常用地塞米松10-15mg加入5%葡萄糖溶液ml中,每日一次,静脉滴注。1周后减量,10天后改泼尼松口服。

⑶抗生素应用抗生素是必要的,特别是针对病因的抗生素。化脓性葡萄膜炎可用庆大霉素2万U球结膜下注射。

⑷抗前列腺素药常用的有阿司匹林0.3-0.5g,每日1-3次;吲哚美辛25mg,每日3次。

⑸病因治疗对找到的病因者,应积极进行病因治疗;找不到病因者,应注意慢性病灶感染、结缔组织病及免疫病、结核病的存在。

⑹并发症的治疗继发性青光眼用降眼压药不能控制者可行虹膜周边切除术,但要在炎症控制后;后房角已粘连可行滤过性手术;并发白内障在炎症控制后,如光定位准确可行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中间葡萄膜炎

一、定义

中间葡萄膜炎(intermediateuveitis)是累及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基底部及周边葡萄膜和视网膜的一种炎症和增生性疾病,又称周边部葡萄膜炎(periuveitis)。多见于儿童和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发病隐匿,呈慢性病程。

二、临床表现

视物模糊、黑影漂浮,少见眼红、痛、畏光,常见于双眼,年龄15-40岁。

三、诊断

⑴眼前黑影飘动,视力轻度下降。

⑵三面镜检查可发现玻璃体内出现雪球状混浊,睫状体平坦部雪堤样改变,周边部视网膜有渗出物,多在血管附近,个别病人有黄斑水肿。

⑶常有并发性白内障发生,表现为后囊下混浊,进展缓慢。

四、推荐检查

⑴三面镜,双目间接检眼镜及周边眼底检查

⑵FFA有助于发现眼底改变,以协助诊断。

五、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局部治疗同一般葡萄膜炎,宜短期散瞳。前节炎症活动不重者可7-14天眼周注射一次泼尼松,严重者可隔日口服一次泼尼松,对激素治疗无效者可采用免疫抑制药,也可冷凝炎性部位。

脉络膜炎

一、定义

脉络膜炎(choroiditis)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脉络膜、玻璃体后部以及视网膜组织炎性病变的总称,又称后葡萄膜炎(posterioruveitis)。脉络膜炎依其病灶的分布情况可分为局灶性脉络膜炎、播散性脉络膜炎和弥漫性脉络膜炎。

二、临床表现

主要取决于炎症的类型、受累部位及严重程度。要有眼前黑影或暗点、闪光,视物模糊、视物变形及视力下降。合并系统疾病,则有相关症状。

三、诊断

⑴症状眼前黑影飘动。如累及黄斑区,可有视力减退、闪光感、视物变形。

⑵眼底改变玻璃体后部尘状混浊,视网膜可见弥漫性水肿或病灶区视网膜水肿及视网膜下黄白色渗出,有时有小出血点。晚期可出现色素或脱色素区,呈黄白色或灰白色,境界清楚,病灶内可见色素斑点。其周围有色素围绕,呈陈时旧病灶。炎症后期因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程度、脉络膜萎缩程度的不同,有的眼底呈晚霞样红,有的大病灶见粗大的脉络膜血管及白色虹膜。

四、推荐检查

⑴FFA对判断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及脉络膜色素上皮病变有很大帮助。

⑵ICGA有助于判定脉络膜血管受累程度。

⑶血清学检查、眼内液病原体直接涂片检查、PCR测定感染因子的DNA、病原体培养、抗体测定等,有助于病因诊断。

五、治疗

⑴能明确病因者,应针对病因治疗。

⑵局部可用泼尼松12.5mg球旁注射,每周一次,全身应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后改口服泼尼松维持。病情严重,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者,可用免疫抑制药:环磷酰胺口服50mg,每日2-3次;硫唑嘌呤口服50mg,每日2次;环胞素1-5mg/(kg.d)。注意需每周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如白细胞<4×10∧9/L、血小板<×10∧9/L应停药。其他治疗同前葡萄膜炎。

全葡萄膜炎

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同时发生炎症称为全葡萄炎(totaluveitis)。

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参照“虹膜睫状体炎”和“脉络膜炎”。

特殊类型的葡萄膜炎。

交感性眼炎

一、定义

交感性眼炎(sympatheticophthalmia)是指穿通性外伤眼或眼内手术眼发生肉芽肿性全葡萄膜炎后,另一眼也发生同样性质的全葡萄膜炎。从一眼受伤或手术到另一眼发生交感性眼炎时间间隔从2周至2年不等,最危险期为4-8周。前者称激发眼,后者称交感眼。

二、临床表现

双眼疼痛、畏光、视力下降(在远视力受累前近视力常常受累),充血,单眼有穿通伤或眼内手术史(常在4-8周内)。

三、诊断

⑴一眼有外伤,尤以睫状体部受伤或内眼手术后,有葡萄膜炎症,经治疗难以恢复且健眼也出现刺激症状。

⑵交感眼①眼前段表现为前葡萄膜炎。②眼后段改变:视盘充血,其周围视网膜水肿,视网膜可见黄白色点状渗出,后极部有浆液性视网膜脱落。

四、推荐检查

⑴FFA可见RPE和脉络膜水平的多灶性渗漏及染料积存现象,可伴有视盘染色。

⑵后期可将完全失明的诱发眼摘除,病理检查进一步确诊为弥漫性非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

五、治疗

⑴预防为主,正确处理眼球穿通伤。如葡萄炎症持久不愈,视力已丧失,应及早摘除眼球。如已发生交感性眼炎,对无视力的诱发眼也应摘除,但如有一定视力者不能摘除而尽力治疗。

⑵交感性眼炎的治疗,主要原则同葡萄膜炎,尽早用足量的激素和广谱抗生素。常用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以后渐减量,疗程应长于其他葡萄膜炎,炎症控制后就继续给维持量数月。以上用药效果不佳者可选用免疫抑制药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瘤可宁)、环孢素等。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一、定义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syndrome,VKH)是指主要表现为双眼弥漫性渗出性色素膜炎(葡萄膜炎),同时伴有头痛、耳鸣、颈项强直以及白发、脱发、白癜风等累及多器官系统的临床综合征,又称色素膜-脑膜炎。最初是Vogt和Koyanagi(小柳)先后报告的以眼前段炎症为主(Vogt-小柳综合征),以后Harada(原田)报告类似眼病以眼后段炎症为主(原田综合征)。多发生于青壮年,易复发。

二、临床表现

双眼视力下降、畏光、疼痛、充血伴或不伴频繁发生的头痛、颈强直、恶心、呕吐、发热和不适,听觉障碍、耳鸣。患者年龄一般在20-50岁。

三、诊断

⑴双眼视力急剧下降,常伴有头痛、头昏、耳鸣及毛发、皮肤白变。

⑵Vogt-小柳综合征的眼部表现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相似,双眼睫状体充血,角膜后沉着物,房水混浊,瞳孔缩小并易发生虹膜后粘连。

⑶原田综合征则以弥漫性渗出性脉络膜炎为主。眼底改变:玻璃体混浊,视盘及后极部视网膜水肿,严重者可引起视网膜脱离。

⑷炎症消退后视网膜复位,脉络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脱失,眼底呈晚霞状态改变。

四、推荐检查

⑴全面眼科检查,包括散瞳查眼底。

⑵有脑膜刺激征时作腰穿,行脑脊液检查,部分可见淋巴细胞及蛋白含量增高。

五、治疗

⑴充分散瞳。

⑵早期要足量应用激素,泼尼松60-80mg/d,每晨顿服,以后用维持量。疗程要长,不少于3-6个月。

Behcet病

一、定义

Behcet病为慢性多系统损害的疾病。复发性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和色素膜炎(葡萄膜炎)为本病的三大特点。多为双眼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易复发。

二、临床表现

⑴眼前段受累,以双眼复发性急性虹膜炎或慢性虹膜睫状体炎并前房积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⑵眼后段主要表现为血管炎、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和视网膜坏死,形成大片状灰白色混浊,视盘充血、水肿,到最后因血管闭塞而萎缩。

⑶除眼部以外的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关节炎、神经系统损害及皮肤改变(结节性红斑、皮肤针刺反应阳性)。

三、诊断

⑴1年复发3次以上的口腔溃疡。

⑵下面四项中有两项即可诊断:①复发性生殖器溃疡。②眼部损害(前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玻璃体内细胞或视网膜血管炎)。

③皮肤损害(结节性红斑、假毛囊炎或丘疹或发育期后的痤疮样结节)。④皮肤过敏反应阳性。

四、推荐检查

⑴皮肤针刺反应

⑵HLA-27

五、治疗

⑴局部用药:散瞳,滴用激素类眼药水。

⑵急性炎症或有全身症状者,口服或静脉滴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但慎重长期用药。可以选用秋水仙碱、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少量输血或注射丙种球蛋白等可减少复发。

Fuchs虹膜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

一、定义

Fuchs虹膜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Fuchsheterochromiciridocyclitis)是一种不明原因的以虹膜异色、慢性睫状体炎及并发性白内障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青年及中年人。

二、临床表现

可有视物模糊、眼前黑影,并发白内障、青光眼时可有严重的视力下降

三、诊断

⑴角膜后可见细小灰白色、微粒状沉着物,房水闪光阴性。

⑵虹膜色泽暗灰、纹理不清,基质萎缩。透出红光反射无后粘连。

⑶晶状体后皮质出现细小灰白色混浊,并迅速发展至全部皮质混浊。

⑷玻璃体可见尘埃样混浊,眼底周边部可见脉络膜渗出病灶。

四、治疗

本病无需特殊处理,一般对症处理。白内障危害视力者可手术摘除。有青光眼者可药物或手术治疗。

晶状体诱发性葡萄炎

一、定义

晶状体诱发性葡萄炎(lens-induceduveitis)是由于白内障囊外摘除或晶状体损伤、过熟期白内障,使晶状体蛋白作为自身抗原进入房水而引起的葡萄膜的超敏反应。

二、临床表现

严重时可有疼痛、畏光、红眼、视力下降。

三、诊断

⑴有致病原因的病史存在,潜伏期1-10天。

⑵表现为虹膜睫状体炎的体征:KP细小,闪光弱阳性,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多无改变。

⑶前房穿刺可见房水内嗜酸粒细胞增多。严重者可表现为晶状体过敏性眼内炎,表现为眼痛、视力减退、角膜及结膜水肿、房水混浊或前房积脓,严重者虹膜后粘连。

四、治疗

⑴局部和全身应用皮质激素,散瞳。

⑵及时摘除白内障或清除眼内残留的晶状体皮质。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一、定义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retinalnecrosissyndrome,ARN)为某些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带状水痘病毒(VZV)]感染眼后所致,典型的ARN包括下述三联征:⑴视网膜、脉络膜动脉阻塞性血管炎。⑵好发于周边部视网膜的融合性、坏死性视网膜炎。⑶中度到重度的玻璃体炎。

二、临床表现

视物模糊,眼前黑影,眼痛,畏光。

三、诊断

⑴自觉症状视物模糊、眼红痛、畏光、眼前黑影飘动或伴有轻度眶周痛及头痛。

⑵眼部检查:①视力下降:视力损害的程度与眼部病变轻重和病损范围有关。患者中约1/3的眼完全失明,2/3的眼视力约在0.05以下,仅有16%的眼尚可保持在0.6-1.0。②眼前段葡萄膜炎:轻或中度睫状充血,角膜后细小沉着物或羊脂状沉着物前房闪辉(+),偶有纤维蛋白渗出,前房积脓少见。③玻璃体混浊:病初玻璃体内有细胞浸润轻度混浊,继之混浊浓密如胶状或呈膜状,随眼球运动而移动。混浊物为大量玻璃体炎性细胞和视网膜坏死组织碎片释放于玻璃体胶之中所致。④眼底检查:A.视盘充血和水肿。黄斑部长期正常或有水肿及出血。B.视网膜动脉均较细,色略黄淡,粗细不均,血柱间断,有如串珠样改变。小静脉亦有浸润阻塞或鞘化。C.可见与受累血管相应的少量或中等量视网膜出血。D.视网膜坏死表现为视网膜变白,融合区呈小斑块状到宽带状不等,活动性坏死区的。视网膜较正常略厚,可呈浊黄色。坏死的视网膜和正常的视网膜分界明显,光滑,呈地图状。坏死起于周边,后期向黄斑区进展。多沿视网膜大血管分布。也见到数个不相连的坏死斑,各自发展侵犯,后而相互融合成片。E.病程至炎症静止时,视网膜周边白色病灶渐吸收并遗留色素紊及萎缩灶,视网膜动脉闭塞如白线,视盘萎缩变白。同时可见玻璃体机化膜形成,类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牵拉视网膜,导致正常视网膜与白色坏死区边缘处现多发性裂孔,终致视网膜脱离。

四、推荐检查

⑴眼电生理检查:b波及a波下降,显示周边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下降。

⑵眼B超检查:对于对于玻璃体严重混浊而妨碍眼底检查时,B超检查对诊断有无视网膜脱离极有帮助。

⑶视网膜血管荧光造影:检查显示视网膜小动脉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床阻塞。动、静脉充盈迟缓,动脉呈节段状充盈,静脉稍扩张,视网膜周边可见多个无毛细血管灌注区;晚期为斑状荧光着色区,融合成大片强荧光,视盘见荧光渗漏。

五、治疗

(一)药物治疗

⑴抗病毒药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成人剂量为每日mg/㎡,分2-3次静脉滴注。用药5-10日后改口服,-mg,每日5次,用至起病后6周。用药后可减少视网膜病损的扩展,但不能减少并发现视网膜脱离的高发病率。

⑵抗血栓治疗阿司匹林,-mg/d。

⑶糖皮质激素泼尼松60-80mg/d,用1周,2-6周间,剂量递减(与抗病毒药联合使用)。如有眼前段炎症,可加用激素药局部点用。

⑷免疫抑制药和血浆置换疗法。

(二)手术治疗

⑴激光血凝在视网膜炎症区行光凝,预防视网膜脱离(75%并发视网膜脱离)。

⑵视网膜扣带术加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

经以上早期诊断和药物及手术治疗,明显减少了ARN综合征患者视力严重丧失的发生率。

原发性回旋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

一、定义

原来性回旋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gyrateatrophy)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为双眼发病,无性别差异。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

二、临床表现

20-30岁开始出现夜盲、视力下降并逐渐加重,随后出现色觉障碍。

三、诊断

⑴20-30岁开始出现夜盲、视力下降并逐渐加重,随后出现色觉障碍。

⑵眼底改变早期赤道部出现边界清楚、呈锯齿状的脉络膜萎缩。萎缩斑逐渐扩张,最后融合成花环状。黄斑不受累,视盘呈蜡黄色。

⑶视野早期出现环形暗点,后向心性缩小,与眼底改变相一致。

⑷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早期可见境界清楚的回旋形萎缩,荧光渗漏。晚期出现巩膜强荧光。

⑸ERG及EOG均异常。

四、推荐检查

⑴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

⑵ERG及EOG

⑶视野

⑷血浆、房水、尿检查:鸟氨酸值增高,鸟氨酸酮酸氨基转化酶活力低于正常。

五、治疗

⑴低精氨酸饮食以降低血浆鸟氨酸含量。

⑵维生素B-mg/d。

⑶补充肌酸及赖氨酸,也可试给脯氨酸。

色素膜的先天异常

无虹膜

无虹膜(aniridia)是少见的眼部先天畸形。由于视杯前部的生长和分化受到阻碍,虹膜不能充分发育所致。外观看不到虹膜组织,裂隙灯下可见晶状体悬韧带及晶状体赤道部暴露及睫状突结构,房角膜下见发育不全的虹膜根部。有继发性青光眼和白内障趋势。病人常有严重畏光及睑裂变小,也伴有其他眼部发育异常,如眼球震颤、斜视等.

本病无特殊疗法.可配戴一般的有色眼镜或戴中央有孔的有色角膜接触镜。有白内障、青光眼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虹膜缺损

虹膜缺损(colobomaofiris)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视杯下方的胚裂闭合不全所致,病人瞳孔多呈梨形,尖端向下,瞳孔上缘略向下移位。

有虹膜缺损者往往也有睫状体缺损和脉络膜缺损同时存在。

先天性瞳孔残膜

先天性瞳孔残膜(congenitalpersistentpapillarymembrane)为胚胎时晶状体表面血管萎缩吸引不全的残迹。颜色与虹膜相同,呈丝状和膜状或网状。从一侧的虹膜卷缩轮跨越瞳孔附着在对侧的虹膜卷缩轮处。

一般无需治疗,如膜状物遮盖瞳孔而影响视力者,可考虑手术或激光治疗。

脉络膜缺损

脉络膜缺损(colobomaofchoroid)是由脉络膜发育不全、眼泡胚裂闭锁不全所致。眼底所见自视盘下方开始有大片巩膜暴露,多大于数个视盘直径,见缺损区浅面有视网膜血管,缺损区边缘常有不规则的色素围绕。视野检查可发现与脉络膜相应的缺损区。多为双眼,常伴有其他先天异常,如小眼球,虹膜、视神经、晶状体缺损等。

本病无特殊治疗。

葡萄膜肿瘤

一、良性肿瘤

虹膜痣

虹膜痣(irisnevus)是由异常的色素细胞堆积在虹膜浅层基质形成。多为先天性。检查所见,在虹膜下方及颞下方为好发部位,常见于近瞳孔缘、虹膜的睫状区域,也见于前房角处。表面平整,大小不等,边界清晰,呈深褐色斑,多为良性。如痣颜色加深且增大,是恶变的先兆,应严格观察,必要时手术治疗。

虹膜囊肿

一、定义

虹膜囊肿(iriscyst)按病因可分为先天性、特发性、炎症渗出性、寄生虫性和外伤性。尤以外伤植入性虹膜囊肿最为常见,是由于眼球穿通伤或内眼手术后,结膜或角膜上皮通过伤口进入前房,种植于虹膜并不断增生所致。

二、临床表现

⑴珍珠样囊肿:多为单个的灰白色或淡黄色圆形或椭圆形囊肿,有光泽,形似珍珠而得名。

⑵浆液性囊肿:多见于角膜伤口的患者。多发生于虹膜基质,呈透明或半透明泡状隆起,有的与角膜内皮相贴。

三、诊断

根据外伤史、眼部手术史、囊肿形态即可做出诊断。

四、推荐检查

在虹膜后面的囊肿可做B超、CT扫描、放射性核素检查。

五、治疗

小而静止的囊肿无需治疗,如长大,侵犯角膜内皮或继发青光眼者,需进行治疗。方法有Nd:YAG激光术、切除术、三氯醋酸或硬化剂注射法、透热术、电解术等。

脉络膜血管瘤

一、定义

脉络膜血管瘤(choroidalhemangioma)为先天性血管畸形,一半患者伴有眼睑或颜面血管瘤,以青年人多见。

二、临床表现

视力逐渐减退,视物变形。

三、诊断

⑴视力逐渐减退,视物变形。

⑵眼底改变在视盘及黄斑附近可见橘红色球形隆起,表面有色素沉着。视网膜水肿、浆液性脱离。

⑶如同时伴有眼睑或颜面血管瘤或脑膜血管瘤以及青光眼,称Sturge-Weber综合征。

⑷视野缺损可呈扇形半侧缺损;晚期患者呈岛状视野。

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早期呈不规则的脉络膜血管形态的强荧光,动静脉期,荧光素迅速渗漏,杂以强荧光点,视网膜毛细胞血管扩张。

四、推荐检查

⑴视野检查。

⑵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⑶B超可见实质性占位病变。

五、治疗

氩离子激光凝效果较好。

脉络膜骨瘤

一、定义

脉络膜骨瘤(choroidalosteoma)是原始中胚叶残留的迷离瘤。为先天性疾患,多见于青年女性。

二、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视物变形。

三、诊断

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

⑵眼底改变视盘附近出现黄白色或橘黄色边界不清的隆起,表面有色素斑块。

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早期病变处出现强荧光,并逐渐增强,晚期出现斑驳状荧光。

四、推荐检查

⑴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⑵B超肿瘤在图像上显示为亮光带,在其后有声影,与肿瘤等宽。

⑶CT眼球后部出现高密度影像。

五、治疗

如肿瘤位于黄斑区以外,可考虑行氩激光治疗。位于黄斑区的肿瘤可不治疗,但应随访观察。

(一)恶性肿瘤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

一、定义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ofchoroid)是成年人最多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多发生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单侧性

二、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有小视症或大视症并逐渐加重,严重者可有眼红、胀痛,头痛伴有恶心、呕吐。

三、诊断

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有小视症或大视症并逐渐加重,严重者可有眼红、胀痛,头痛伴有恶心、呕吐。

⑵角膜知觉减退,巩膜及虹膜血管扩张,前房积血、积脓等。

⑶眼底改变早期,后极部可出现色素性半球形或椭圆形隆起,色素分布不均,可见黄白色玻璃膜疣。若肿瘤向视网膜生长则呈蘑菇形。

⑷视野缺损随病程而加重。

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早期呈斑驳状荧光,晚期呈弥漫荧光环。

四、推荐检查

⑴视野检查。

⑵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⑶B超检查肿瘤自眼球壁呈蘑菇状隆起,前缘回声光点密而亮,后缘为暗区。

五、治疗

小范围的肿瘤可行激光光凝、冷凝、放射治疗。范围较大且在后极部者行眼球摘除术,但不能挤压眼球,以防肿瘤扩散转移。如已发现有扩散者应行眼眶内容物摘除术。

脉络膜转移癌

一、定义

脉络膜转移癌(metastaticcarcinomaofchoroid)是全身性癌肿经血运转移至脉络膜。好发于眼底后极部。乳腺癌、肺癌、肾癌、胃癌为常见原来病灶器官。

二、临床表现

⑴原发病症状。

⑵眼部症状视力减退逐渐加重,伴有头痛、眼痛,因压迫睫状神经,常恶心、呕吐。

三、诊断

⑴原发病病史。

⑵视力减退逐渐加重,伴有头痛、眼痛,因压迫睫状神经,常恶心、呕吐。

⑶视野出现中心暗点。

⑷眼底改变单眼或双眼后极部出现黄白色或灰黄色隆起,边缘不光滑,视网膜脱离。

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早期呈无脉络膜背影的暗区,动静脉期可见视网膜血管爬行其上,晚期则呈斑驳状荧光。

四、推荐检查

⑴视野检查。

⑵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⑶B超肿瘤呈扁平隆起,基底广泛,厚薄不一。

⑷X线,CT检查找出原发灶。

五、治疗

可行放射治疗。但已有脑等部位转移者,已属晚期。如为解除患眼的疼痛或已有顽固的青光眼可考虑做癌眼的眼球摘除。

六、参考文献

1.协和眼科诊疗常规;

2.同仁眼科手册科学出版社第一版;

3.《实用眼科学》刘家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4.《眼科诊疗常规》中华医学会;

5.《眼科全书》下册李凤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皮肤病治疗最好的医院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qdc.com/swmtlys/1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