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广角眼底影像人为伪迹特征之一对称

超广角眼底影像技术,把传统的以后极部为主的45°可视野,至少提高了4倍以上。它可以在不用眼位引导的情况下,轻松看到赤道部的改变。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在红光影像上,能够清楚地显示涡静脉。而我们知道,涡静脉的壶腹部,是赤道部位置确定的重要解剖学标志。这在临床上,让医生能在一个宽阔的可视野条件下观察眼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毫无疑问,广阔的视野将眼底的正常生理表现和病理变化,都显示得一览无余。所以,在病人量大的时候,先于眼底镜检查的广角眼底拍摄,往往成为许多眼科医生初筛的手段。但是,这里也存在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广角拍摄有时会出现“人为伪迹”,这种“人为伪迹”,假如接到照片的临床医生经验不足,常常会干扰诊断方向而误入歧途。拍摄伪迹,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这里说的,是来自特检医生没有认识到的一种人为因素造成的。

我们来看这样一张图片。

病人的主述眼是右眼,拍照后得到了这样一张图片。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脉络膜的暴露,眼底的RPE显然发生了大面积萎缩和变薄。颞上方周边眼底虽然有些朦胧,但灰白色的区域提示这里出现了视网膜脱离。脱离区内、脱离区下方和视盘下偏鼻3个DD处,出现3个边界不规则的“黑斑”,上方眼底散在几个小的黑斑,仅仅根据照片,不太容易确定它们位于视网膜或是视网膜前。另外,颞下血管弓的下方还能看到水平方向的2条暗带。

裂隙灯前置镜下,虽然仔细反复进行了检查,始终没有发现与这些“黑斑”和“暗带”相对应的改变。按照惯例,当一只眼睛发生视网膜脱离时,也一定要对另一只眼进行详细眼底检查。带着这种疑惑,开始对左眼进行了检查。当看到左眼的广角眼底照片时,发现在左眼的眼底照片上,也出现了黑斑和暗带,而且与右眼的眼底发生部位竟然完全对应。这一现象,提醒右眼的那些黑斑和暗带,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病变”,而是一种“伪迹”。

于是,让特检医生在擦拭了镜头后重新做了检查。结果,在擦拭了镜头后,在重新拍照的图片上,右眼颞上方眼底的灰色视网膜脱离依旧,双眼的RPE萎缩变薄依旧,可以清楚看到涡静脉,但两只眼睛眼底的大“黑斑”和“暗带”全都消失了,给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眼底表现。结论就是,开始拍摄的照片所出现的那些大“黑斑”和“暗带”,都是仪器镜头被污染造成的人为伪迹。在拍摄广角眼底照片时,不像传统的45°眼底那样局限,由于可视范围的扩大,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伪迹。最常见的“伪光斑”,来自于特检医生的操作手法。而上面谈到的这种伪迹,则来自于仪器镜头的污染,表现出一种特殊形式的双眼“对称性异常”。而这一点,常常因为特检医生不知道这种情况是如何出现的,或者是因为病人太多无暇顾及。

因此,当双眼广角眼底照片出现对称性影像异常时,应考虑到仪器镜头污染的可能性,并提醒特检科医生注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qdc.com/swmtlzd/15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