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HK保健医与您分享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

每到春夏之际,就又到了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之时,不少宝宝都纷纷中招。疱疹性咽峡炎这个反反复复磨人的小妖精真是让各位家长头痛。

疱疹性咽峡炎的特征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的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发病率高,好发于春夏之际。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已经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多见于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病程约4~6天,呈自愈性。

潜伏期为2~4天。常急剧发热,热多为低度或中等度,偶见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热程大都2~4天。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咽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婴幼儿则表现为流涎、拒食、烦躁不安。有时伴头痛、腹痛或肌痛,5岁以下小儿有1/4可伴发呕吐。

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表现为咽部充血,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数个(少则1~2个,多达10余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也可位于软腭,悬雍垂,扁桃体上,但不累及齿龈及颊黏膜。

病程一般为4~6天,偶有延至2周者。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

需要与这些疾病区别开来!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呼吸道飞沫等传染。潜伏期多为2~10d,与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区别在于,手足口患者手、足、口等部位都出皮疹,且容易发展为危重病例。

 疱疹性口炎 

由单纯疱疹病毒I型感染引起的急性口腔黏膜感染,传染性强,通过飞沫传染,终年可见,无季节性,以散发病例为主,有发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疱疹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但常见于齿龈和颊黏膜,亦可同时累及唇及口周皮肤。累及皮肤者可先有红斑,而后出现成簇小水泡,壁薄、透明,周围有红晕,初起时发痒,继而有痛感。水疱溃破形成溃疡,形状不一,上面有黄白色膜样渗出物。

 溃疡性口腔炎 

以婴幼儿发病较为常见,多由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引起,常见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患儿,病初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黏液增多,继之表现为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的糜烂,可融合成大片并有纤维素渗出,形成的伪膜成灰白色或浅黄色,溃疡处疼痛明显。有轻微口臭、局部淋巴结肿大。

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1勤洗手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都要先用流动的水给孩子洗手,大人接触孩子前,换尿布,处理粪便后也要洗手。

2注意消毒

孩子的餐具、玩具、家中要定期做好消毒,多开窗通风。

3接种疫苗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目前已有的EV-A71型灭活疫苗,既可以预防由EV-A71型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也可以用于预防由EV-A71型肠道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可有效的减少危重症的发生。

4提高免疫力

同时也可服用乳铁蛋白提高免疫力,乳铁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也是目前公认的具有多效免疫调节活性的蛋白质,国内外临床研究[1]证实每天服用乳铁蛋白-mg能有效预防疱疹性咽峡炎,同时可合并治疗疱疹性咽峡炎,能显著有效的缩短患儿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缓解病情,无等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疱疹性咽峡炎高发期,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动性差、儿童聚集的公共场所,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日常用品、玩具等,及时做好清洁和消毒,及时更换、清洗并消毒宝宝使用的毛巾,千万不要偷懒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qdc.com/swmtlzl/10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