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切手术从创立之后经过了几十年的长足发展,正是手术技术的不断革新、手术领域的不断开拓让玻切手术至今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近日,年“爱尔康玻切大师汇”大会上召开了“玻切新势力”单元会议,目的就是为了传递玻切领域新技术、新观念,为我国玻切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玻切新势力第一单医院姜燕荣教授、医院魏文斌教授、医院王志军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梁小玲教授担任点评专家。郑志教授、张明教授带来了眼内填充物以及微创手术方面的应用经验。
没有膨胀性气体的日子
上海交通医院郑志教授
临床中常见的眼内填充物有术中眼内填充物和术后眼内填充物,前者包括眼内灌注液(平衡盐液,BSS)、重水,后者包括BSS、空气、膨胀气体、硅油/重硅油。没有了C3F8,空气能否作为视网膜脱离/黄斑疾病术后的一个有效填充物呢?
目前,视网膜脱离治疗中玻璃体手术日趋普遍,85%以上的视网膜脱离实施玻璃体手术。随着玻璃体手术微创化及手术技术的日趋完善,简单的视网膜脱离(PVRA-B)亦实施玻璃体手术。玻切手术后,无论是光凝还是冷凝,视网膜裂孔都还没有闭合;在视网膜裂孔闭合前,为防止玻璃体腔液体进入视网膜下,需要有填充物阻塞视网膜裂孔,气体/硅油就是视网膜裂孔的暂时阻塞物。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术后24h内视网膜裂孔开始闭合;临床研究发现,术后6h内视网膜裂孔可能开始闭合,闭合时间小于24h。临床研究发现,气体(空气/膨胀气体)填充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气泡的大小,而气泡大小或者气泡是否充满玻璃体腔主要取决于周边玻璃体切除干净与否、术中视网膜下液是否吸干及巩膜穿刺口密闭性,单纯空气可有效阻塞玻璃体腔液体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由此得出,空气是部分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后一个有效填充物,可以部分替代C3F8,其主要适用于PVRA-B级简单视网膜脱离、或裂孔位于视网膜5-7点之上。此外,手术中需注意尽可能彻底切除玻璃体,尤其是周边玻璃体;术中完全松解裂孔边缘的牵引,包括完全切除裂孔边缘的玻璃体;尽可能吸出视网膜下液体,充分气液交换;术后前6小时特别强调俯卧位。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后闭合时间尚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术后48h闭合。-年AAO报道了IMH术后俯卧位时间调查结果。总之,空气是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后有效填充物,可以替代C3F8;具体手术方式据裂孔大小不同而不同:对于IMH<μm者选择PPV+ILM-peeling+空气填充(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空气填充),对于IMH>μm者选择PPV+ILM-peeling+ILM翻转遮盖/填塞+空气填充;术后需俯卧位5-7天,每天10-16h。
郑教授针对PVRA-B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填充空气或C3F8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复位率相似,空气组2例未复位,C3F8组3例未复位。
综上所述,空气可以作为简单视网膜脱离(PVRA-B级)/小直径黄斑裂孔玻切手术的一个有效填充物,而严重复杂视网膜脱离(PVRD级)等需要硅油填充,比较复杂视网膜脱离/大直径黄斑裂孔期待C3F8尽快回到临床。
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步骤还要循规蹈矩吗?
医院张明教授
张明教授分享了临床中对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操作步骤次序、操作方法变化的个人体会。张教授首先提出了临床中观念变化的几个问题,包括穿刺套管的位置、玻璃体切割联合环扎术、玻切手术中白内障及周边玻璃体的处理、网膜下液和脉络膜上腔液体的处理、重水及硅油的应用和眼内异物的出路等。
通道建立也是一项技术活,常规采用三通道,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四通道(在吊顶灯或辅助照明下双手操作);灌注位置也不局限于颞下,在避开病变位置(伤口或睫状体脱离部位)情况下可以置于鼻下或者前房灌注;在通道建立时需首先明确通道是否位于玻璃体腔,之后再插套管,避免加重脉络膜上腔脱离;拔除套管后能不缝合则尽可能不缝合。此外,张教授提到硅油乳化与硅油纯度、硅油内挥发物有关,硅油、重水甚至气体均可能存在化学污染物或生产工艺中的杂质,因此临床中应尽量不选择应用或有选择性的应用,即使应用也应在合适情况下及时取出。
总之,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时代中传统手术步骤及操作要与时俱进;理解疾病的病理机制对于制定手术方案十分重要;合理化的手术方案设计决定了疾病的转归;创新源于传承——在循规蹈矩的基础上突破与创新。
玻切新势力第二单元会议由魏文斌教授、张明教授、吕林教授及胡运韬教授担任点评嘉宾。陈慧瑾教授、吕林教授分别分享了脉络膜缝合术及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手术治疗方面的应用经验。
脉络膜缝合术在重症开放性眼外伤中的应用
医院陈慧瑾教授
重症开放性眼外伤具有下列特点:眼球破裂伤、视力LP-NLP、伤口>10mm、损伤达III区且常合并视网膜填塞和视网膜下积血、严重眼内积血、合并严重睫状体脉络膜损伤。此次陈教授讲解的脉络膜损伤主要是重症开放性眼外伤中超过°脉络膜甚至连带睫状体发生损伤,从而从巩膜壁分离开来,将眼球的空间分为脉络膜上腔和玻璃体腔。目前针对该类损伤还没有统一命名。
针对该类脉络膜离断,采用眼球摘除、置之不理、脉络膜切除或重水复位的方式均不十分恰当。既往有文章报道采用生物胶、巩膜切开+脉络膜缝合固定,陈教授介绍了一种opensky缝合离断的脉络膜。
临床中脉络膜离断的类型有多种多样,在深度、高度、活动度或完整性方面均会有不同。有的患者脉络膜离断合并前部缺损,这时opensky缝合方式无法得以实行,陈教授介绍了针对该类患者的脉络膜离断眼内缝合方法。
高度近视所致黄斑劈裂、黄斑裂孔及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吕林教授
既往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网脱的手术成功率低,其发病机制主要有眼轴不断增长、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及色素上皮萎缩、增厚僵硬内界膜的牵引、不完全的玻璃体后脱离。屈光度和眼轴长度与黄斑劈裂的分期具有相关性,而年龄对劈裂的形成与分期无意义;萎缩型发生与眼轴较长、屈光度数大的高度近视眼,对视力影响大。
高度近视黄斑孔网脱的治疗选择有三种方法:PPV+内界膜剥离,该方法晚期黄斑孔网脱复发率高;PPV+黄斑孔激光光凝,该方法成功率高,但是需牺牲中心凹视网膜;黄斑兜带术(后巩膜加固术),该方法能够对抗巩膜葡萄肿后凸相关的张力,对黄斑区视网膜损伤小。吕教授重点讲解了黄斑兜带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网脱的内容。吕教授设计了三种类型的手术植入物:硅胶囊袋、硅胶钛板、硅胶绵钛板。一项对比黄斑兜带术+眼内注气与PPV+内界膜剥离+C3F8填充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兜带组视网膜复位率达95%,77.5%患者视力提高;玻切组复位率达70%,27.5%视力提高。
MCC批号:SGC-MC-1229-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