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部分来源于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指南(学生与家长版)
近视术语和定义
眼睛在调节放松状态下,来自5m以外的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病理状态。
注:近视是远处物体经眼球折射后聚焦于视网膜前,而不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近视的主要表现为持续看远处物体模糊不清,近处物体正常。还可能有眼胀、眼痛、头痛等症状,更严重者会出现斜视、眼底改变、眼轴增长所致的眼突等。此外,在近视早期,常会出现眯眼、歪头或斜眼视物,揉眼和视疲劳等症状。
假性近视(Pseudomyopia)
假性近视,又称调节性近视,眼球调节功能的异常,只要及时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再配合适当的治疗方法,一般可恢复视力。
注:假性近视与近视(真性近视)不同。假性近视若治疗不及时,则有可能发展成真性近视。因此,假性近视要早期、积极进行干预。
远视储备量(hyperopiareserve)
婴儿时期的远视状态,是生理性远视。
注:随着生长发育,眼球逐渐增大,眼屈光度数逐渐由远视趋向于正视。远视储备量参考值为:3岁以前,可有度远视储备量;4~5岁,可有~度的远视储备量;6~7岁,可有~度的远视储备量。
近视防控的基本知识
眼球的生长发育
正常成年人眼轴(眼球前后径)平均为24mm,出生婴儿眼轴平均为17mm,眼球较小,视力处于远视状态,随着年龄增长,眼球逐渐发育,远视度数逐渐缩小,渐趋向于正视。0~3岁是眼球的快速发育期,3岁以后是缓慢增长期。15~16岁时,眼球基本发育到成年人大小,之后增长甚微。
儿童视力正常范围
学龄前儿童正常视力参考值为:4岁儿童单眼裸眼视力一般为4.8(0.6)以上,5岁及以上儿童单眼裸眼视力一般为4.9(0.8)以上。
近视易感人群
近视受遗传、环境、饮食营养、体质、以及行为心理等多因素综合影响,因此,父母为高度近视者,其子女发生近视的可能性更大。另外,用眼过度、过食甜食、以及中医气虚、阴虚、阳虚等偏颇体质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近视的风险。
近视分类
根据近视的屈光度(度数),近视可分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程度:
低度近视:﹣3.00D≤SE<﹣0.50D(近视度数大于50度,小于等于度);
中度近视:﹣6.00D≤SE<﹣3.00D(近视度数大于度,小于等于度);
高度近视:SE<﹣6.00D(近视度以上)。
注:SE等效球镜
近视的危害
概述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不断升高,近视正严重危害着我国儿童青少年眼部健康。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总体发病形式严峻,近视普遍化、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尤其病理性近视有致盲的风险。
近视普遍化
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已达到53.6%。近视容易造成视力下降、眼睛干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头晕等,影响儿童青少年正常学习和生活,也对大学专业选择、就业选择等带来诸多限制。
高度近视低龄化
高度近视低龄化增加了单纯性近视向病理性近视转化的风险。因此,18岁之前将屈光度数控制在-6.00D以内,眼轴长度控制在26.5mm以内,对有效防止单纯性近视向病理性近视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高度近视和青光眼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需对高度近视的儿童青少年进行青光眼筛查。
病理性近视有致盲的风险
病理性近视有致盲的风险是近视最主要的危害,也是进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重要目的。病理性近视可引起眼部结构的变化,近视眼眼轴增长,可导致近视弧形斑、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脱离、后巩膜葡萄肿等,严重的可导致失明。
近视的预防
近视的发病年龄越小,近视进展率越高,发展到威胁视力的近视程度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应尽早积极进行干预控制。0~6岁是孩子视觉发育的关键期,6岁左右儿童近视的发病率急剧增加,家长应当重视孩子的早期视力保护,尤其有遗传背景的儿童近视预防更应提前重视。4岁儿童视力检查已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推荐每年至少2次进行视力检查及屈光度测量,若发现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低于该年龄段儿童的正常值,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近视防控要点
概述
近视的防控要点:避免不良用眼习惯、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增加户外活动、保障睡眠和营养等。
学龄前——积极视力筛查、保护远视储备量
判断孩子视力是否正常时,要考虑年龄因素,不能用成年人的视力标准衡量7岁以下儿童视力。学龄前儿童,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