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美国眼科学会年会(AAO)是全球眼科界的最高平台,每次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今年的AAO会议上,我国医院的李筱荣教授就《27G玻璃体切除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疾病治疗新突破》作了精彩的演讲。
····
尽管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但其治疗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目前报道,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的重新贴附率从72%至88%不等。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术后保持面部朝下。
李教授发现,气体填充患者和硅油填充患者视力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0.7%(1/)和29.7%(11/37)。这种视力丧失既可以发生于气体或硅油填充时,也可以发生在硅油取出后。
HealaflowHealaflow是由瑞士普朗莱乌特AnteisS.A.公司生产的一种新型透明质酸,是一种交联性强、吸收缓慢、可自行降解的粘弹剂。
目前已上市的这一半透明水凝胶的Healaflow,是作为滤过泡填充物用于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用以预防术后瘢痕形成。那么,Healaflow能否用于视网膜脱离的治疗呢?
基于此设想,李教授设计了以下试验。
Healaflow在视网膜脱离治疗中的应用目的:明确Healaflow填充在封闭视网膜裂孔,以及无探针定位情况下作为辅助在27G玻璃体切除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该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支持(KY-18),并在研究中严格遵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研究得到全部患者的知情同意,临床试验注册编号IDNCT。在该项以临床为基础的前瞻性连续研究中,收集年3月至年5月因“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医院行“玻璃体切除术”的37名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发现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不超过4周,并予以相应护理。
排除标准:C级以上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渗出、视网膜劈裂、继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角膜混浊显著影响最佳视力、巨大视网膜裂孔、随访周期小于3个月、其他原因导致的视力下降。
随访:分别在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术后无俯卧位或其他体位要求。
结果:37名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平均年龄59.5±9.5岁。右眼17只(44.7%)、左眼22只(55.3%);男性21人(56.8),女16人(43.2%)。平均随访时间8.9±3.8个月。37名患者中,高度近视者6人(15.8%)、晶状体眼33人(86.8%)、人工晶状体眼5人(13.2%)。
术中检查发现,视网膜裂孔平均受累象限数为2.2±0.6个。全部病例中,单个裂孔和多个裂孔的数量分别为21人(55.3%)和17人(44.8%),马蹄形孔和萎缩孔的数量分别为40个(60.6%)和26个(39.4%)。不同大小视网膜裂孔中,小孔36个(54.6%)、中度大孔16个(24.2%)、大孔14个(21.2%)。不同象限视网膜裂孔中,8-4点钟54个(81.8%)、4-8点钟12个(18.2%)。不同位置视网膜裂孔中,前部49个(74.3%)、赤道部15个(22.7%)、后部2个(3.0%)。存在黄斑裂孔者13例(34.2%)、无黄斑裂孔者25例(65.8%)。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MAR)1.02±0.82,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0.23±0.17。
讨论:Healaflow填充辅助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有以下几方面有点:1.隔离并预防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的迁移和增殖;2.气体吸收后,可以避免液体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间隙。
病例分享术前
术后1周
术后1月
回顾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现有文献发现,气体填充后脱离的视网膜几乎可以全部达到复位。
问题是,术后眼压情况会如何变化?填充材料如何选择呢?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
最后,李教授总结道,Healaflow联合气体填充的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对单纯性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是有益的。与长期填充材料相比,它可以促进视力的早期恢复、并发症较少,无低头的体位要求。
专家简介李筱荣,中共党员,医院院长、眼视光学院院长、眼科研究所所长。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视光学院AdjunctProfessor。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医科大学跨世纪人才。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专家会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委员,天津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华夏医学科技奖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主任委员、眼科医师分会中国眼科发展策略分委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干细胞工程技术分会委员,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生物与医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新加坡眼科研究所高级临床科学家。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