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限制课间玩耍说不,这堂近视公开课讲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曹露婷

“我曾在钱江晚报看到,您随身的公文包里一直放着一块折叠整齐的红领巾,您说这时刻提醒自己心系孩子,走进学校……”昨日,杭州市新世纪外国语学校的世纪厅有一场别开生面的近视科普讲座,主讲嘉宾是我们熟知的浙二眼科中心视光部主任倪海龙医生,伴随着主持人老师细数着17年公益事业的点滴,讲座正式拉开了序幕。

讲座开始

每一年,倪海龙奔波全国各地开展进校园讲座,而这一次,地点仍是学校,但受众不单单只是学生和家长,上城区教育局领导们,及62所学校校长及校医代表、家长朋友共计余人到场,与倪海龙科普团队共话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难题。

上城区教育局相关领导,学校代表等

“我喜欢跟孩子、家长相聚在一起,”倪海龙动情地说道,从眼科医生到科普宣传达人,以有限的精力创造更多的价值,医院和学校的不竭动力。预防胜于治疗,科普让人受益,更多孩子就可能不近视,晚近视,这是他最常挂在嘴上的话。

科普现场,倪海龙解答了众多典型的问题,其中与学校、家庭联系最紧密的,莫过于如何在近视发展与学业压力之间做好平衡。

他强调,导致近视发生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孩子的生活习惯,而学校和家庭是两大最主要的场所。科学研究表明,在幼儿阶段开始坚持每天白天户外活动2小时可以有效预防近视发生于发展。可惜的是,在眼视光门诊里,医生们最常听到的却是家长和老师们对孩子玩耍的“限制”:

“课间先做作业吧……做完了,但马上上课了”

“今天得上补习班,上完再去玩……但天已经黑了”……

倪海龙坚持,学校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在近视防控方面的号召,落实孩子的课间活动。如因课业繁重、设施建设不全、安全威胁考虑等因素间接剥夺孩子的玩耍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因噎废食”,充足的户外课间活动不但能让孩子保护视力防控近视,也有利于下一堂课更加良好地进行。

倪海龙讲课中

其次,家庭。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在家的言行足以影响孩子的近视进展。”

不少家长下班到家,仍不可避免地使用手机、电脑等视频终端,孩子在身边,一切就潜移默化地发生了。躺在沙发上歪脑袋看电视,刷手机,常常一个小时也不停歇,慢慢地,没时间陪伴变成彻底没有陪伴,到最后,孩子“不需要”陪伴……

家长们不应将孩子的近视防控与日常的陪伴分离开来,只有做好良好的榜样,坚持适当的监督和陪伴,才能有效地推进家庭近视防控的“革命任务”。

现场,一位家长提出了配戴OK镜的实际问题,她的疑虑在于OK镜究竟是否可以有效控制已经近视的的孩子继续进展的情况。事实上,OK镜对近视控制程度因人而异,是否可以配戴也需要专业医生评估以及观察孩子的适应情况。

倪海龙补充道,家长不应当将近视控制寄希望于任何一种药物或镜片,因为近视发展源于生活习惯,“长时间,近距离,不良姿势的阅读,书写习惯;缺乏户外活动时间,缺少自然光的照射……”这些是每天都在重复的行为,是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孩子不能改变这些根本性问题,仅仅靠这些光学或药物控制措施,收效一定甚微。

互动交流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长认为成年后的近视屈光手术可以彻底解决孩子的近视问题。倪海龙提到,这是非常错误的认知,屈光手术尽管可以看作是“一劳永逸的近视矫正办法”,但这好比是做了一场整形手术,眼睛的近视度数是去除了,但高度近视带来的眼底部病变或潜在的风险早已发生,这种改变是不可逆的,伴随终生,并在未来有发生视网膜脱离等高危眼病的可能。因此,即使做了手术后,也需要定期每年检查眼底等。要高度重视近视的预防和控制。

整堂讲座反响热烈,科普结束,倪海龙还解答了近十位家长提出的近视防控方方面面的疑问。错过直播的朋友,可点击此链接,查看直播回放。

《孩子的护眼宝典》,由倪海龙和国内两位专家共同创作出版,这是一本以漫画形式来讲解眼保健知识的图书。两年多以来印刷11次,达16万册,活动现场,教育局领导代表上城区的孩子们接受倪海龙医生赠书。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qdc.com/swmtlzd/150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