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科硕士晏兴云坚守工匠精神,以毫米精

中科公益抗白 http://hunan.ifeng.com/a/20180514/6574807_0.shtml

匠者,精湛极致也。这一群人,大多不满足工作现状,总是不断追求更高的技艺突破和品质,不相信有%的完美,只追求从99.9%到99.99%的进步,这就是新时代劳动者躬身力行的工匠精神。

云南“保山工匠”的培育工作,致力于促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建功保山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和高超技艺、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而其中具有工匠精神的医生,哪怕再细微的细节,手术刀几毫米的操作,也是毕生精益求精的追求,晏兴云正是在云南保山成长起来的知识技能型工匠之一。

晏兴云,现任云医院院长,研究生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年之所以来到保山,是觉得这里的百姓对医疗资源的渴求,可能比家乡重庆的群众更迫切。到保山后,他确实看到这座西南边陲小城需要更高层次的眼科医疗条件,专业的眼科设备和技术也相对匮乏,走访期间看到许多因家庭困难而单眼或双眼失明的老人,也有因家长缺乏认识而错过治疗预防而加重近视弱视的孩子。于是晏兴云决心扎根保山,为当地群众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

晏兴云从事眼科临床工作近20年,对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及葡萄膜炎等眼病的治疗经验丰富,每年主刀眼科手术近千例,现累计完成各类眼科手术逾万例。在他的行医生涯中,迎来送往不少病人,也有极个例对他来说是其医学水平的考验。

保山67岁的王阿姨左眼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伴视物变形已有半年时间,医院就诊,诊断为“左眼黄斑囊样水肿”,开了口服药和眼药水,但不久后王阿姨感觉病情开始加重,通过亲友介绍找到晏兴云,经检查确诊左眼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前膜。王阿姨和家属听取了晏兴云的建议,晏兴云为其进行左眼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简称“玻切”手术)、视网膜前膜切除术以及视网膜脱离激光治疗手术。手术中,晏兴云需在王阿姨眼球的角巩膜缘后3.5mm处的10点、2点、4点钟方向做切口,建立三个玻切通道,“手术也许就是几毫米的偏差,产生的效果也会随之不同。”晏兴云表示。经过79分钟的手术操作,手术顺利完成。

医院复查,视网膜恢复情况良好,“现在看东西没有模糊或者变形的感觉了,医院治好了,我们不用奔波跑去昆明看了,很感谢晏院长!”王阿姨激动地说道。

60岁的赵大爷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显现巨大裂孔,需要先做玻切手术,再做激光凝固术,目的是使视网膜复位,保住眼球,防止眼球萎缩。晏兴云在术前估计,赵大爷的裂孔程度偏大,如果视网膜不能复位,则需考虑二次手术,术后就会有视力不佳、视物变形的可能。但经晏兴云稳健轻柔的操作,手术得以顺利完成。

这项手术不仅需要医生具有熟练的内眼显微手术技巧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借助高级手术显微镜、玻璃体切割机、角膜接触镜、光导纤维等多种高精尖的眼科手术器械及设备,因此微医院眼科医疗技术达到超高水平的重要标志。

还有一位75岁的杨大爷,除了患有普通白内障,还因多年前一次头部撞击意外,致右眼上方晶体悬韧带发生约80度范围的断裂(正常状态应为度完好),引起晶状体半脱位,增加了手术难度。这意味着若手术过程中悬韧带断裂范围超度,导致晶体脱位范围扩大,将无法正常植入人工晶状体,需再进行第二次的人工晶状体悬吊手术,以固定人工晶体。简单讲就是要在眼睛里搭建一个架子放置人工晶体,以达到手术预期效果。

手术中,晏兴云先为杨大爷做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植入张力环以支撑稳定晶状体囊袋,在他精准的操作下,悬韧带断裂范围没有扩大,人工晶体成功植入,手术一次性顺利完成,术前视力0.15,术后恢复至1.2(国际标准5.1),远超手术前的预期。

“一般人的眼球直径约24mm,我们手术操作计量都是以毫米为单位的。”晏兴云如是说。在晏兴云医治的病人中,还有独眼的糖网患者和大姐,有顺利取出溅入眼内铁渣的老张,还有因糖尿病导致青光眼恶化而不得不摘除眼球的患者……他们都是晏兴云在保山行医生涯中印象较为深刻的病人,给这些患者做手术治疗,对晏兴云既是一种考验,也是他医学水平精进的过程。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全社会都需要提倡“工匠精神”,要培养工匠人才。对于广大患病群众来说,更需要像晏兴云这样的医者“工匠”,锻造灼灼匠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凡,用干劲、闯劲、钻劲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同时,要大力弘扬保山新时代工匠精神,以激励和鼓舞更多普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为保山人民的福祉、为保山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普通人的贡献。

图/文洪小媛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qdc.com/swmtlzd/16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