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tinaChina丨宋宗

白癜风医院西宁哪家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31/9386064.html
编者按: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临床上分为急性、不吸收/持续性、复发性、慢性和静止性。急性CSC与慢性CSC可根据临床表现较好鉴别,且二者预后不同。现阶段,急性CSC以观察为主,而慢性CSC的治疗方式有多种,包括PDT、激光、抗VEGF、中医治疗等。为评估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对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疗效,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宋宗明教授此次带来了一项有关慢性CSC治疗的研究发现。

研究证实:玻璃体腔注射VEGF药物可改善慢性CSC患者视力

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了17例慢性CSC患者(20眼),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1.94岁,平均病史11.65月。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随访期间平均所需注射次数为2.87针),并进行至少6个月随访,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黄斑厚度(CMT)。

研究显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前LogMARBCVA基线值为0.48±0.30;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BCVA分别为0.38±0.28、0.34±0.30、0.33±0.34和0.28±0.29,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前CMT基线值为.00±.55μm,注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CMT分别为.25±90.66μm、.05±60.57μm、.9±60.18μm和.7±38.47μm,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整个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见图1)。

图1

研究结果提示:玻璃体腔注射VEGF药物可降低慢性CSC患者CMT、改善视力。

其他研究

1.年一项日本研究发现,与肥厚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组相比,慢性CSC及急性CSC组中IL-6和IL-8表达明显上调。随着急性CSC进展为慢性CSC,血管生成因子和VEGF-A水平显著上调,但慢性CSC和PNV上调不显著。慢性CSC组发现,VEGF-A、PlGF、IL-6和VEGF-A呈强正相关,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脉络膜异常、CVH面积、平均CT、大脉络膜血管层厚度呈正相关。而在PNV组发现,脉络膜异常参数与房水细胞因子间并无相关性。

2.年,发表于AmJOphthalmol中的一篇文献指出,对伴有脉络膜增厚、不规则视网膜色素上皮浅脱离的1型新生血管性疾病,OCTA检出率较好,可达95%,明显优于眼底造影和OCT等。

由此可见,CSC确实可以引起组织学形态改变,而且影像学检查可为临床工作提供极大的指导作用。

经典病例,展现抗VEGF治疗CSC卓越疗效

宋教授结合几例经典病例,展示了抗VEGF治疗CSC的临床疗效。

病例1

女性患者,48岁,右眼反复视物模糊2年。治疗前右眼视力为1.0,CMT为um;抗VEGF药物治疗1月后视力即提高到1.2,治疗5个月后视力提高到1.5,且CMT减少为um。

病例2

男性患者,41岁,左眼视物模糊4年。治疗前视力为0.12,CMT为um;抗VEGF药物治疗2个月后视力提高到0.15,且CMT减少为um。

病例3

男性患者,36岁,左眼视力下降4月。治疗前视力为0.25,CMT明显偏高;抗VEGF药物治疗1月后视力便提高到0.6,治疗4月后视力提高到1.0,且CMT减少为um。

病例4

男性患者,46岁,左眼视力下降2年。治疗前视力为0.4,抗VEGF药物治疗2月后视力提高到0.6-3,治疗6月后视力为0.5+1。从OCT上可观察到CMT逐渐显著降低。

从这几个案例随访结果得知,经过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治疗,6个月内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CMT均明显变薄。其他影像学检查,如眼底造影、眼底照相等也有明显改善,以OCTA表现为著。此外,除了临床表现不同,在分子水平上急、慢性CSC也有很多不同表现。

总结

慢性CSC属于肥厚脉络膜病群,其自然预后视力具有差异性,与RPE脱离、缺损、萎缩、增殖等以及与光感受器萎缩有关。玻璃体腔注射VEGF药物可降低慢性CSC患者中央视网膜厚度,并改善视力。影像学可有助于指导临床诊疗。

专家简介

宋宗明医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专家会员、眼科分会委员、眼底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常委、儿童眼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卫眼科分会常委;全国防盲专家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眼科分会会长、河南省医学会眼科分会侯任主委;《中华实验眼科病杂志》副总编辑、《眼科新进展》和《中华眼底病杂志》等核心期刊编委。擅长复杂视网膜脱离、复杂眼外伤、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糖尿病眼底病变和黄斑疾病等眼底病变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及眼底复杂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和黄斑疾病手术;发明眼内有色灌注液、微创套管取出mps高粘度硅油、改良ILM翻转遮盖、ILM填塞治疗各种类型黄斑裂孔等创新技术。发表论文余篇,主持和参与编写专著、教材和诊疗规范等多部,获得国家专利4项。主持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微创玻切及眼底疾病诊疗新进展、眼科临床病案分析技巧及实践等多期,眼底病青年论坛6次,培训各级眼科学员人次。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qdc.com/swmtlzl/13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