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不仅要坐得起冷板凳,同时也要及时转型应对产业化和走向市场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创新的落地。曾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的高前应率领着研发团队,走出了一条集研发、生产和销售高端眼科产品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之路。
高教授用于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折叠人工玻璃体球囊(简称FCVB)技术获得欧洲CE认证和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证,属国际首创。自年上市以来,国医院开展FCVB植入手术,也逐渐得到国外认可。
高前应
曾任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任广州卫视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医学总监,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和羊城好医生等称号;提出了重建自然玻璃体新理论,发明折叠人工玻璃体球囊(FCVB),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入选国家科技部年创新医疗器械目录。
缘起:办企业解决眼科界“痛点”
十几年前,高前应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一名教授,接触过不少因视网膜疾病受困终身的眼病患者。
在过去,严重的眼外伤或发生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患者,往往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自然玻璃体后,填充合适的人工玻璃体替代物,而当时的替代材料技术尚未成熟,容易造成部分患者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高前应说,以前的材料还存在不能长期停留在眼内和需反复手术等问题,“反复手术动辄花费10多万元,病人本身也很痛苦,甚至面临摘除眼球的悲剧。”
站在科研的角度看来,高前应认为,只要人工玻璃体这一方向能够实现技术突破,便有可能解决患者的并发症问题,从而有效避免眼球摘除和义眼植入的恶劣结果。
在一次科研实验中,这个“可能改变未来的机会”被高前应发现了,“当时我找到了人工玻璃体的方向,属于能长期支撑视网膜眼球结构和残留功能的玻璃体替代物。虽然这只是一个实验室的想法,但我很想把它产业化。”为此,高前应询问了几家企业进行产业化的可能性,“大家都觉得风险太高,难度太大。”
企业的一次次拒绝并未让高前应放弃。“科研都能行,产业化为什么不行?”高前应决定自己下海创业,于是创办了广州市卫视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决心要将想法变成现实。
突破:想法产业化“关关难过关关过”
让高前应没想到的是,创业的难与科研的难不尽相同。“早知道后面有那么多难关,当初我就不会跳进‘坑’里。”他半开玩笑道,科研的想法要实现产业化至少要跨过三个门槛——产品技术、投入资金、市场推广。
在资金方面,高前应说,前几年就是不断地烧钱,大家都看不到未来。而在技术层面,高前应设想的是做出一个精细模拟人眼玻璃体结构和功能的产品。这就意味着光是在产品原材料、产品模型上便要费不少心思,更别说各种临床试验和监测统计等繁琐环节。在最初攻关中,高前应带着团队每天都在实验室中试错和研究,不断修正。
这一技术如今看来是走对了方向,但在当时每个人都十分紧张,“国外都没有类似的产品,完全是首创。”他回忆道,产品的研发过程经过两次重大改进,每一次改进都碰到了产品的思路和现实情况不符的瓶颈。高前应说,“当时我的导师惠延年教授也认可我的想法,才让我有冲劲继续下去”。他分析道,国内外对于这一问题的市场需求很大,也有值得坚持的理由。
终于在年,在时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葛坚教授的支持下,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院长林晓峰教授一起,实现了FCVB第一次人体临床试验。十余年过去了,患者至今适应良好。此后数年,高前应及其团队不断优化和反复研究。而实践证明,FCVB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医院进行临床应用,成功为多名眼疾患者保留眼球,并引入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此外,近年来在数例手术中发现,FCVB不仅能植入眼球内治疗严重眼外伤和硅油依赖眼,还能通过结膜切口植入巩膜表面,用于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为更多眼疾患者带来希望。
风险:上市产品“一次不行毁所有”
高前应介绍,折叠式的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技术相当于和眼球玻璃体形状非常吻合的“袋子”,先将它通过微创切口植入眼内,再通过引流阀将硅油注射到“袋子”里去,以实现顶压视网膜的长期稳定,恢复自然玻璃体对眼球形态的维持和支撑功能。
从想法提出至今,一转眼已是20余年。从“科研”转身“市场”,高前应解决了“痛点”——技术落地。然而,研发出产品只是成功了一半。“这也是跟科研最不同的一面”。
“即使是最知名的医生,对其来说这个产品也是一个新事物,对它的效果和对病人的影响,医生都会很慎重。”高前应说,“我们得确保不出问题。医生们第一次手术,我也会现场协助,此后几次手术,我们也会远程视频跟台。”
高前应还记得,第一次向外国医生介绍FCVB,把土耳其的医生请到了中国现场,“结果人家觉得真的可以,后来一个个传开。”新技术应用的落地,能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层但同样饱受眼部疾病困扰的患者带去福音,也让高前应觉得很值得。在他看来,科研不仅要坐得起冷板凳,同时也要及时转型应对产业化和走向市场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创新的落地。如今,高前应依旧在带领团队不断更迭技术。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