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4日至16日,中国眼底病论坛暨国际视网膜研讨会在美丽的厦门隆重召开。本次大会聚焦眼底病临床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例如AMD、PCV及眼底影像学的最新进展。在本刊会前的一项调研中,AMD及PCV专题被列为本次大会的 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及PCV在治疗及研究方面的进展在近来得到了极大 张教授在临床诊治wAMD的过程中发现,有少部分患者为抗VEGF治疗的无应答(Non-responder)或延迟应答(delayedresponder)者,在MARINA研究中分别有34.5%(0.3mg)及42.1%(0.5mg)的患者应答非常好(视力提高至20/60以上)。AHCHOR研究中发现近10%的患者为无应答者。其中,有些wAMD的患者治疗非常棘手,不仅难治,而且视力预后差,比如伴有色素上皮脱离(RPED)的wAMD患者。张教授列举了两个wAMD治疗的临床病例,其中一个患者对抗VEGF及PDT联合治疗的反应非常好,2年后的随访视力达到了1.2,OCT显示新生血管消退,视网膜内液及下液完全吸收。而另一病例同龄,同为混合型新生血管膜的wAMD患者,基线视力与第一例患者基本相当,虽采取了相同的治疗策略,但对治疗的反应则很差,2年后随访视力还不到0.1。这一结果引起了张教授的思考,虽然与wAMD视力及解剖性预后相关的因素较多(如基线视力-天花板效应,患者的发病年龄,新生血管膜的类型及大小,自发荧光的形态等等)但第二例患者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RPED一直没有消退。在查阅大量文献、书籍以及与国外专家讨论后发现,国外一些大型的研究如MARINA、ANCHOR、PIER、CATT及EXCITE等,都没有将伴有比较大的RPED的患者纳入研究。因此对于此类患者缺乏治疗的循征依据。这也是张教授对伴有RPED的wAMD感兴趣并进行进一步 张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什么是RPED,与AMD相关的RPED类型,有没有必要治,怎么治?RPED是脉络膜疾病的特征,是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其下的Brunch’S膜的脱离。RPED最常见于AMD及PCV。与wAMD相关的RPED可分为浆液性、浆血性、纤维血管性及玻璃膜疣性,可以通过检眼镜、FFA、ICGA、OCT、自发荧光以及超清超高素的血管成像OCT表现加以诊断及鉴别诊断(图1)。
▲图1
在湿性AMD中并发RPED的患者中,其中浆血性RPED为亚洲人较为特异的类型,多发生于PCV患者,但在wAMD中仍不少见,其发生可能与人种相关(图2)。
▲图2
为什么要研究这四种类型的RPED呢?张教授认为这四种不同的RPED亚型可能与wAMD患者的视力预后存在一定关系。另外,在上午的国外专家论坛中,来自美国Duke大学的Csaky教授也多次在讲演中强调,对于伴有浆液RPED的wAMD患者一定要仔细寻找脉络膜新生血管(CNV),ICGA及AngioOCT都可以帮助识别CNV。Yannuzzi在早期的研究中发现96%的伴浆液性RPED的wAMD患者都存在CNV,这也给这部分患者的抗VEGF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图3)。
▲图3
若为隐匿性CNV,联合治疗可能会起到更好的疗效。张教授在这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和验证。虽然现在有真实世界数据的研究和HARBOR研究的报道,但这些研究为回顾性或小样本研究。张教授希望开展的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为基础研究提供研究方向,也期待基础研究结果为所开展的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治疗方面的理论依据。稳定及提高患者的视力以及消除病灶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虽然研究非常具有挑战性,但即择始,必择持,相信通过共同的努力会在此领域实现治疗上的突破。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