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
近视工作现场会召开
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指出: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体现国家意志、关系国家未来的政治问题,要提高政治站位,对近视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再认识。
??要聚焦问题主动作为,大力实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抓好手机、作业、等关键要素管理,落实体育锻炼要求,改善视觉环境条件。
??要狠抓工作落实,强化学校、学生、家庭、医疗卫生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确保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NEWS
中国是全球第一近视大国,全国近视眼人数竟已近7亿,占我国人口的49%。其中5岁-15岁群体近视患病率超过77%,16岁-24岁群体近视患病率达到94%。近视发生率这么高要怎样可以远离近视呢?
北京卫视《我要当医生》节目邀请:
首都医科医院原院长
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教授
北大医学部眼视光研究中心主任谢培英教授
首都医医院魏士飞博士
共同探讨青少年视力保护热点话题!
News
深度解读六点建议
1预防近视,给眼睛“减负”
近视眼防控有个关键词——“减负”,减少眼睛的负担,特别是要减少近距离阅读的负担,提倡儿童青少年课余时间少看电子产品,学会“聪明用眼”。
2每天户外两小时,强身健体防近视
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二者缺一不可。多个研究建议,每天户外2小时,可以减少近视的发生,控制近视度数增长。尤其小学阶段,孩子最易发生近视,这个时期也是控制近视的最佳时期,应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
3近视了戴“好”眼镜
人们对眼镜一直存有一个误区,认为近视眼镜越戴度数越高。其实不是眼镜越戴眼睛越“坏”,而是戴眼镜后,依然保持错误的用眼方式,或者眼镜验配不合适,戴镜后不断增加眼睛的“负担”,导致近视越来越重。所以,发生近视,一定要及时、正确佩戴合适的眼镜。
4角膜塑形镜可延缓近视发展
谢培英教授表示,通过国内外大量对照数据汇总,已证实角膜塑形镜对近视眼防控是有效的。它虽然不会使近视逆转,但可以有效地延缓度数的增长。需要注意的是,配戴角膜塑形镜也有一定的风险,必须在医生严格的监控之下配戴且定期进行复查。
5低浓度阿托品可有效延缓近视发展
王宁利教授表示,在60年代,中国眼科界就发现低浓度(0.01%)阿托品在近视防控方面有效果,但因当时中国的近视并没有这么严重,因此没有做更多深入的研发。新加坡是世界近视高发国家之一,他们对低浓度(0.01%)阿托品已经做了很多的实验。目前国内,在学术机构的倡导下,药厂也在做国产的低浓度(0.01%)阿托品的研发。通过随机对照的双盲实验,发现低浓度(0.01%)阿托品能有效控制、延缓由于阅读所引起的一过性的近视度数的增加。
6防控近视:阿托品+角膜塑形镜
谢培英教授也提出,大量研究显示,低浓度(0.01%)阿托品+角膜塑形镜联合用药,能够进一步提升近视控制效应。
近视会带给我们带来很多苦恼
??导致视物模糊、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
??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
??专业选择比如参军、考警校等造成限制
??近视度数不停上升,需频繁更换眼镜
??高度近视可能带来眼部严重并发症
(如: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等)
??一旦发生可引起暂时或永久的视功能下降
对于还没近视的孩子第一要素是“防”
●户外活动●
??每天日间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是最好的预防手段
??户外照射紫外线可以促使人体分泌更多的维生素D和多巴胺从而抑制眼球的增长。
●减少近距离用眼●
??过久的近距离用眼会造成睫状肌过度紧张或痉挛引起眼疲劳从而造成近视发生发展。
??研究表明,每天近距离用眼超过2小时的儿童近视发生率是近距离用眼低于2小时儿童的1.5倍
??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长,间断用眼充分休息也可以预防近视
??正确的读写姿势在近距离用眼是也是十分必要的。
●合理饮食●
??不挑食、不偏食、拒绝甜食、营养均衡
??大量食用油炸食品等会造成多种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缺失进而导致近视的发生
??睡眠要充足保证眼睛得到充分休息
??打篮球等体育活动有利于增加双眼的调节灵敏度
??适量的运动也可以增强体质,对预防近视也有所帮助。
对于已经近视的孩子第一要素要“控”
近视的本质是眼轴延长,因此无法治疗,延缓近视发展更为重要。已经近视的儿童青少年除了之前所提及的户外活动、合理饮食、减少近距离用眼等以外,最重要的是及时发现近视,医院进行专业医学检查,对于明确的近视要科学验配眼镜进行矫正,不要对眼镜“讳疾忌医”,更不要因此陷入伪科学陷阱。
一些功能性的框架镜如: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多点近视离焦框架眼镜、渐进多焦框架镜、双光镜、双光棱镜等特殊功能框架镜具有一定的延缓近视发展作用,但作用较弱,且并非所有近视儿童都可以配戴,需要经过专业的医学判定。
目前,有很多近视防控专业机构专门从事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有很多方式和仪器设备都能够对近视防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出现近视了,家长千万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事实证明很多孩子之所以近视不断加深,根本原因还是家长抱有侥幸心理,结果“拖”出来了高度近视。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