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的视物模糊
受遗传、环境因素综合影响,具有家族聚集性
看远处物体时视物模糊,近处视力正常
配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或手术治疗
(一)疾病定义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当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称为近视眼(myopia)。此时检查验光则会提示近视度数,例如通常称近视50度,记录为“-0.50D”。
在眼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外界的平行光进入眼内,其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则形成清晰像,此称为正视;若焦点无法落在视网膜上,则称为非正视,也就是屈光不正。
(二)流行病学
近年来,我国近视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这类最常见的眼科疾病被列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我国人口近视发生率约为33%,是世界平均水平(占总人口的22%)的1.5倍。
(三)疾病类型
近视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三类,分别依据近视度数、屈光成分和病程进展进行分类。
1.轻度近视、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
轻度近视:≤度(≤-3.00D)。
中度近视:度~度(-3.00D~-6.00D)。
高度近视:度(>-6.00D)。
2.轴性近视和屈光性近视
轴性近视:最常见,眼球前后径过长(即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而屈光力(即角膜和晶状体等眼其他屈光成分的屈光性能)基本在正常范围。
屈光性近视:主要由于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或各屈光成分之间组合异常,导致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围,而眼轴长度基本在正常范围。
3.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
单纯性近视:近视度数一般在-6.00D以内,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进展缓慢,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其他视功能指标多属正常。
病理性近视:一般近视度数较高,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患者除了远视力差之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发生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黄斑出血、新生血管和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性要大得多。
二、病因
关于近视形成的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近视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不良用眼习惯等。
(一)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大量调查表明,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常可见家族聚集性,父母双方或一方近视,孩子发生近视的可能性会增大。其中比较明确的是,高度近视的发生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环境因素
长期近距离用眼者的近视发生率较高,这也是我国青少年近视高发的主要原因。如果再叠加上环境照明不佳、阅读字迹过小或模糊不清、持续阅读时间过长、缺乏户外活动等因素,更加促使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二)诱发因素
有研究提示,微量元素缺乏、营养成分失调以及大气污染可能都是近视的诱发因素。
随着近年来电子产品的普及,长期近距离看电子屏幕也可能会促使近视发生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