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dquo40个人挤一间房靠胡萝卜

最近,一群历史上最伟大的“90后”,出现在了大银幕上:

其中,有岁的《让子弹飞》原著作者、作家马识途;

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

岁的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

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

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

这些学术界泰斗,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西南联大的学子。早在年,央视就推出过9.4分纪录片《西南联大》,讲述了这所学校的传奇经历。西南联大仅存8年,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名两院院士,以及多位人文大师。群星璀璨,人才济济,流芳百世,它被称为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点击视频即可观看

西南联大的传奇历史

年7月6日,清华大学教授吴宓在日记中写道:“偕陈寅恪散步,坐体育馆后球场,观晚霞,至美。”然而,几个小时后,日军的枪炮声就摧毁了这番岁月静好。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迅速沦陷,清华和北大被日军占领。天津的南开大学,也被日军炸为废墟。泱泱中华,何处能放得下一张安静的课桌?为保住文化血脉,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先迁至长沙,后定址云南,组建成了西南联合大学。为顾全大局,学校的管理权给了清华校长梅贻琦。满腹经纶的名教授们,也义无反顾地追随学校。历史学家陈寅恪,刚经历丧父之痛,又遭遇右眼视网膜脱落,急需入院治疗。此时,日本宪兵队递来邀请函,拉拢他去日伪大学任教。在保全右眼和民族气节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后者。不等父亲的丧事办完,他就带着妻女奔向了云南。同样面临选择的,还有学者闻一多。闻一多回湖北老家探亲,老友劝说他到教育部任职。一旦留下来,厨师、车夫、保姆、助手一应俱全,保证生活体面又舒适。他却毫不犹豫地婉拒,理由是:“联大太困难了。”他拿着几本书,和十多位教授、名男生组成了徒步团,开启三千里“联大长征”。徒步团翻山越岭时,清华物理系教授赵忠尧也踏上了天涯孤旅。他心系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趁夜色潜入清华大学,偷走了50毫克的镭。为躲避日军追捕,他乔装打扮成乞丐,把装镭的铅筒塞进咸菜坛子。一路上,他紧紧将坛子抱在怀里,在火车上都不敢合眼。抵达新校址时,放射性极强的镭已灼伤了他的胸膛。这些饱学之士,一心救亡图存,用脚步丈量了每寸国土。莘莘学子们也背井离乡,踏上了求学之旅。北大教授邓一哲的儿子邓稼先,在日本人组织的集会上,当众撕掉了日本国旗。随后,日本人到处搜查他,父亲连夜把他送出北平。临别时,父亲叮嘱道:“儿啊,你要学科学,学科学为国家。”于是,他辗转跋涉至昆明,考入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后来成为翻译家的杨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现为中科院院士的潘际銮也都历经大半个中国的颠簸,最终抵达昆明。就这样,各地爱国师生不远千里,齐聚云南。路途劳顿,他们却目光灼灼。一场中国教育史上的冒险,也就此拉开序幕。西南联大一点也不大,亩左右的校园里,铺满了一间间铁皮屋。但在梅贻琦校长看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据统计,年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名教授中,留过学的有位。陈寅恪、闻一多、沈从文、冯友兰、钱钟书、吴晗、费孝通、吴大猷......都是现代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能用13种文字阅读,被傅斯年赞为“三百年来第一人”。闻一多学富五车,开了十多门课程,包括《诗经》、《楚辞》、《古代神话》等。只读到小学毕业的沈从文,也凭借写作才华,在联大占据一席之地。知名作家汪曾祺,就是为追随沈从文而考入联大。有一次,他将一篇对话很多的小说,交给沈从文批阅。沈从文说:“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言简意赅,一针见血,足见其写作造诣之深。师资之雄厚,是教学的优势;自由之思想,则是育人的根基。不认同某位教授的观点,学生可以当堂反驳。数理逻辑学家王浩曾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论年资和地位,可以说谁也不怕谁。”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学生也可以任意转系。诗人郑敏回忆:“我从外语系转到哲学系就填了一张表格,其他什么要求都没有。”汪曾祺的《人间草木》里也有写,闻一多先生的课上,甚至允许大家抽烟。学风之开放自由,可见一斑。但自由不意味着散漫,在教学上,联大一点都不马虎。王希季对一次机械学考试记忆犹新。当时,老师要求结果准确到小数点后三位。但他的计算尺不够精确,便没在意老师的话,草草写上了粗略的数字。没想到,老师直接给他打了零分。如今,功成名就的他感慨道:“可以说没有昨天的零蛋,便没有今天的导弹。”在考试上,联大也一分都不妥协。曾有学生考了59.5分,愤愤地找教务长理论:“59.5分跟60分有什么区别?”教务长回答:“如果没有区别,59.5分和59分也就没有区别,以此类推,60分和0分又有什么区别?”如此高标准、严要求下,余名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中,拿到毕业证的只有人。这些毕业生们,也不负众望地成为了新中国之栋梁。正是有学问、没架子的老师,自由平等、治学严谨的风气,才能滋养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精神无比丰盈的师生们,在物质上却捉襟见肘。西南联大的校舍极其简陋,铁皮房顶、竹纸窗户,冬冷夏热。下雨时,房顶不仅漏水,还会一直叮当作响,吵得课都没法上。宿舍更是“小、脏、乱、挤”,40个人窝在一间茅草房里。两张上下铺一对,就是一个小隔间,连转个身都吃力。晚上谁要是发出一点声响,整个宿舍的人都会被吵醒。一年四季基本洗不了澡,还要夜夜忍受臭虫的侵扰。住宿条件差,饮食水平更低。学校食堂里只有“八宝饭”,里面是红米、稗子、谷子,甚至夹杂着石头子和耗子屎。即使是这样的伙食,学生们也要抢着才能吃饱。男生们往往先盛半碗,迅速吃完后立马再盛一碗,保证短时间内吃到更多的饭。女生们争抢不过,又经济拮据,只好选择啃胡萝卜。一到饭点,校园里随处可见边吃胡萝卜边聊诗词的学生。拖家带口的教授们,遇上战时高涨的物价,更是囊中羞涩。连当地的乞丐都调侃:“教授教授,越教越瘦。”闻一多靠刻章赚钱,维持一家人正常的伙食,并以此换来学生办印刷厂的钱。冯友兰在院子里支起油锅,以炸麻花赚取买件御寒棉衣的费用。校长梅贻琦为了补贴教师们,变卖了所有值钱的家当,天天和妻子去大街上卖糕点。教出杨振宁、李政道的吴大猷,不仅靠养猪贴补家用,还每天化妆成乞丐到菜市场捡剩骨头,熬汤为生病的妻子补身体。与此同时,不定期袭来的轰炸也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警报一响,所有人只能以最快的速度跑到附近的乡村躲避。但贫困和战乱,都没折损联大师生对生活的希望、对学术的热情。没有足够的教材经费,学生每读完一年课程,就把课本转让给学弟学妹,再跟学长学姐借要用的书。没有合适的地方学习,学生就到昆明的各个茶馆里,喝着白开水,一学就是一整天。没有专业的器材,化学系师生就用做饭的炭炉子来加热做实验;气象学师生则用手指蘸水,以感应风向。每个月,联大还会举行一次全校大会,无数名人来此演讲,师生群情激昂地合唱《西南联大校歌》。哪怕住宅、校舍屡屡被夷为平地,教授们也从不怠慢自己的工作。数学大师华罗庚家被炸毁后,就在郊区租下了一个堆草料的棚子,下面是猪圈和牛圈。他每天步行十几里路去联大上课,回家后又伏案潜心研究学术。棚里蚊虱成群,老牛常借柱子擦痒,楼棚也跟着地动山摇,猪叫、牛叫乱作一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华罗庚完成了第一部学术专著《堆垒素数论》,为世界数学史开创了一门新学科。除此之外,吴宓出版全英文的《世界文学史大纲》、冯友兰写出《贞元六书》、钱穆完成《国史大纲》......无数优秀专著学术诞生于此,成为中国各个学科的奠基大作。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刚毅坚卓的信念、求知若渴的追求,支撑他们在黑暗中熠熠生辉。当时的欧美学者有一个说法:“世界的教育中心有三个——美国,英国,还有中国昆明。”落后的西南地区,以教育的火种,点亮了衰败贫瘠的国家。西南联大解散之际,以华罗庚、杨振宁为代表的师生,前往美国留学。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经历过苦难的师生,纷纷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以所学报效祖国。正如西南联大的校歌,那句铿锵有力的歌词:“中兴业,须人杰”。联大犹如耀眼灯塔,指引学子们于乱世中觅得从容,凭做学问救己救国。90年代,毕业生关英为纪念母校,在云南建起了希望小学,将联大文化传承了下去。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西南联大校友,也陆续回到当年的旧址寻根。而所谓的“根”,是刻苦求学的精神,是自由独立的品格,更是宁折不弯的风骨。历世道扭转,从心底里给出的无畏、真心和担当,却永远不会褪色。为这座仅存在8年的学校点个,那里的每一个人都值得国人永远铭记。作者

许朝暮,匍匐前进,步履不停。本文由十点视频原创首发。图片

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点击下方卡片发现更多美文点个在看那里的每一个人都值得国人永远铭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qdc.com/swmtlzz/142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